感性的人總是會抄寫下一首首小詩來緬懷自己的人生,因爲那些詩句頗有哲理,寫出他們的人也註定不平凡。

人在回憶裏徘徊,也在裏面撲空。”談起三毛,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遺憾,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在痛失心愛的丈夫荷西后自盡而死,但是仍然有大多數不相信這個結果,即使她的死已是一個謎,但依舊不妨礙我們來慢慢品味她生前的佳作。

那個因講述撒哈拉故事聞名的女子,可以說是一代人記憶中風一般的女子,出生在戰火橫飛時代的她隨家人從重慶輾轉經過了幾個城市後最終定居到了臺北。她的一生和她的愛情一樣顛沛流離,如同水上的無根之萍不知該向何方。

三毛在書裏寫着遇到荷西,是三毛一生最珍貴的回憶可是荷西假如不曾出現,三毛依舊是那麼耀眼。因爲她的一生都在死亡與活着之間徘徊一生都在爲愛情而活,依靠文字與生命糾纏不清。

不要去看那個傷口,它總有一天會結疤,即使疤痕不會褪,卻永遠不會再痛了。你能想象到一個13歲性格孤僻的女孩在生命的花季就想選擇割開血管自殺嗎?休學的她自閉敏感,沒人敢接近她。

也許上天都在可憐這個少女,給她帶來第一份救贖———顧福生。顧福生雖然是她的油畫老師,但他發現這個敏感的少女對文字有着得天獨厚的天賦,舉薦了她的文章後,三毛從此開始了和文字的緣分,也自此對老師的尊重轉爲愛戀,這是她的救贖。

當裂縫中的陽光瞬間消失後,裂縫中的人註定會被摧毀。當顧福生定居法國巴黎後,三毛重新陷入泥濘,一個人在沒有光芒的自我世界裏沉寂,她寫到:“感情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只能自行了斷。

顧福生臨走時囑託好友白先勇照顧好自己的學生,白先勇也多次耐心勸導,引導着三毛走出封閉的空間去結實更多的朋友。三毛也有幸能夠在朋友勸導下考入文化學院,最後主修哲學,繼續探索人生的意義。當她將筆名改爲三毛時,她就註定將流浪與自由看作人生的方向。

美好的大學校園裏,21歲的她被儒雅的戲劇系男生梁光明深深吸引。人生最可怕的就是竭盡全力換來心力交瘁的單戀,可值得慶幸的是,梁光明最終在三毛猛烈的追求下接受了她的愛。可太過沉重深切的愛放在一個不夠愛她的人身上,註定是一把枷鎖。三毛看清後沒有糾纏沒有哭泣,用一張去往馬德里的機票告別了往昔的歡樂,她說:“用一轉身去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馬德里是她人生的一個臨時客棧在這裏她遇到了第一個主動和她求婚的日本男孩一生中的摯愛——荷西。受傷數次後的她不敢再觸碰上帝的禁果,不敢去揭開心底的傷疤。面對荷西的熱情她選擇了推開,但是這個深情的男孩並沒有止步於此,荷西對三毛許下了六年之約。

兩年後,優秀的她在馬德里的學習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她再一次選擇了遠方,隻身前往德國的首都柏林。儘管三毛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克服了語言障礙,但是陶瓷專業卻難以癒合她心裏的傷疤難以撫慰她靈魂的孤獨。當挫敗感湧上心頭,三毛選擇歸鄉。

在這裏她又一次被一位畫家的藝術氣息所吸引,藝術家的情感如同潮水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兩人很快一起踏入婚姻的殿堂,可禍兮福所倚。畫家瞞着三毛另有家室,三毛帶着絕望選擇了離開。父親爲了安慰女兒,經常帶她去打網球,也因此結識了一位德國男子。男子溫柔呵護着三毛,一年後三毛欣然答應了他的求婚。

三毛似乎註定與愛無關,在婚禮前,男子突發心臟病去世。這對於原本就敏感脆弱的她更是致命一擊。痛苦席捲三毛的身心催促着她吞下了安眠藥遠離人間的重擔悲痛的她說:“人一輩子都無法心心相印。”

經歷了痛苦的三毛活下來後,拿起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回憶如同潮水一般洗禮着她,她再次踏上了馬德里這片土地,遇見荷西,完成當年的情緣。荷西爲了她放棄了去往愛琴海的行程,和她踏上了去往撒哈拉沙漠的旅途。

兩個相愛的人因爲有愛忍受住了難以忍受的氣溫,匱乏的資源經過三年的愛情長跑三毛終於等來了婚禮。儘管三毛被查出患有子宮瘤,但荷西依舊在港口邊工作邊照顧着她。可不幸的是,荷西外出工作最後墜海永遠留在大海深處,留在三毛的心底。

有些人會一直刻在記憶裏的,即使忘記了他的聲音,忘記了他的笑容和臉,但是每次想到他時的悸動,是永遠不會忘卻的。”異國漂泊數幾載的人結束了流浪回到了故鄉。讀書、寫作和旅行的生活沒有將她的傷痛帶走只是掩埋在心裏更深處。

愛情爲她的文字注入了靈魂,她的文字也爲她的一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不平凡的女人一生滿是遺憾,也許只有她說的那樣:“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參考書籍:《撒哈拉的眼淚——三毛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