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作者: 人神共奮,原文標題:《真實寫作過程:這三篇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聊聊我寫文章的一個關鍵方法。

網狀思維變成線性敘事

幾周前,我發了一篇寫作方法的文章《 知識的詛咒:爲什麼你知道的很多,表達得無力? 》,沒想到感興趣的讀者還挺多 (說明寫作確實是網絡時代的硬通貨) ,很多人建議我把其中一個觀點展開來說一說,就是 “思考是網狀思維,寫作要把網狀思維變成線性敘事”。

這個轉變很難,因爲它對文章的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舉個例子吧,之前傳播課上老師講過的:

有一家女子才藝培訓學校,校長出去招生,發現每次介紹完了課程,聽衆還是沒有什麼印象。校長不知道爲什麼,就去請教一個做廣告的朋友:怎麼介紹自己,別人才能對自己的課程印象深刻。

廣告朋友研究了學校的課程之後,沒有講太多的方法論,而是給了校長一個傳播概念:嫁個有錢人。

這個傳播概念是否準確,我們先拋開不論,道德傾向也不是今天的話題,至少它有個很大的好處,不但好記印象深,而且一下子把大部分課程都串成一個有場景有情節的故事。

你看——

形象氣質類課程:如何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插花書法等藝術類課程:如何成爲一個有生活情趣的女性

文化類課程:如何展現你最優雅的內在

理財類課程:如何讓你更有價值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狀結構變線性結構的例子,把本來不相干的課程用“嫁個有錢人”串成一個主題,以方便理解和記憶。

我們平時寫專業類文章,大部分時候都花在觀點整理、資料羅列、文字組織上,但很多人都忽視了寫作的結構問題,像上面的課程,大部分人介紹課程的結構都會不暇思索的變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種原始狀態。

這是最糟糕的結構,就像有人突然丟給你一份陌生城市的地鐵運行圖。

當然,這個方法最困難的地方是尋找一個既貼切、又貫穿全局的完整概念,但這是讓你的專業知識類文章更易傳播理解、更能打動人的最佳途徑。

爲了貼近真實的創作過程,本文就以我的幾篇文章爲例,談談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概念,從結構上改造專業知識類文章,使之更符合網絡閱讀習慣。

科舉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講科舉的這篇《 底層向上逆襲,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 (沒看過的建議先看一遍) ,有人留言,這篇文章讓自己真正認識了科舉。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科舉如何改變一個普通人的命運”,文中涉及大量的科舉知識,科舉有哪些層級?考什麼?什麼人有資格考?如何備考?考上的好處是什麼?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狀結構的知識庫,如果你真的按上面列的那些問題這麼寫,大家一定覺得太亂了。

當然,亂不是問題,如果有用,讀者自己會克服, 可這個題材最致命的問題是:科舉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網絡時代的閱讀都是功利化閱讀、情緒化閱讀,內容複雜的文章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把科舉的“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三個階段,分別比喻成一個打通關的遊戲,並且把講述的重點放在“核心裝備”上:

初級階段:童試 / 目標:秀才 / 核心裝備:家庭條件

中級階段:鄉試 / 目標:舉人 / 核心裝備:智商

高級階段:會試、殿試 / 目標:進士 / 核心裝備:使命感

“核心裝備”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直接與現代讀者最關心的“階層固化”“社會關係”“應試教育”等等話題串連起來。

比如“童試”這個階段的核心講的是“科舉是如何打破階層固化”的:

家族第一代:辛苦賺錢置田,打下經濟基礎;

家族第二代:邊種田邊爭取考上一個秀才,爲整個家庭選擇另一條發展道路;

家族第三代:“全脫產備考”進入科舉中級階段“鄉試”。

科舉的三階段分別對應了“家庭與社會關係”“先天稟賦與後天努力”“理想與現實”這三個人生階段的重大議題。這些概念解決的就是“跟我有什麼關係”的重大問題。

讀者發現,古人雖然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不同,可面對的也是同樣人生問題時,自然很感興趣他們是怎麼做的,更容易理解科舉這個複雜的歷史現象。

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是寫作中自然產生的,但大部分文章都要刻意尋找,比如下面這一篇。

狼與狗

文章《 爲什麼“狼性文化”裏,狼越來越少,狗卻越來越多?(同樣建議先讀一遍) 的寫作源於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的第九章,講的是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過程,本章的觀點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馴化的,未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還總結了“可馴化動物”的六個條件。

這個知識點很有意思,不光是知識新鮮,而且,作爲一個定位職場的公衆號,我很容易想到,職場新人被“馴化”成職業精英不也是這樣嗎?職場上也有不少人一直保留着“非職業化”的特徵,不正是“未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嗎?

但是第一稿出來後,我隱隱覺得還缺點什麼,回顧全文,馴化的內容太複雜,缺少“衝突”的點。

很多人覺得影視劇纔要求“衝突”,其實不然,專業知識中同樣可以找到與現實場景的衝突,來激發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網絡閱讀中途有大量干擾因素,對“衝突”的要求更強烈。

反覆權衡各種可能的概念結構後,文章中的一段“澳州野狗”的材料提醒了我,狼與狗不正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馴化”與“反馴化”的例子嗎?再加上“狼性文化”又是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文化,還有來自日本的“社畜”話題……,忽然下面這個主題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爲什麼“狼性文化”裏,狼越來越少,狗卻越來越多?

這個概論既包含了“馴化”與“反馴化”的主題,又有足夠的衝突,還包含一定的情緒利於傳播。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文章的結構就要推倒重來,

1. 提出“狼退狗進”的現象

2. “狼變狗”的六個條件

3. 狗的生存策略

4. 現代社會的馴化關係

5. 狗可以變回狼嗎

從狼到狗,再從狗到狼,形成了一個“閉環結構”,去強化“馴化”與“反馴化”的主題。

大部分情況下,一個好的概念都是用文章的材料和觀點中提煉的,但某些情況下,它需要有外部信息的刺激,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比如下面的這一篇。

估值是如何提升的?

曾經有讀者建議我寫一寫怎麼找風險投資。因爲之前公司的項目也接觸過一些風投,對這個行業也有了一些瞭解,覺得可以寫。但文章寫了一半就擱置了,還是上面的原因,風險投資相關的知識很龐雜,文章缺乏一條吸引人的概念主線。

我的寫作文件夾有很多這樣寫了一大半的文章,在等候一個更好的靈魂。

大概半年之後,我酷愛的美劇《硅谷》的最後一季就要開播了,再回顧之前快忘掉的劇情時,我忽然想到被擱置的這篇文章,靈感閃現,概念主線有了!

借小說、影視來講一個道理,是網絡文章常用的方法,我的大量文章也是這個思路,比如早期的紅樓系列、圍城系列,現在一直在寫的職場電影系列。

但這類文章不好寫, 因爲你不是在寫影評,重要的是借他人的故事,講自己的道理,尋找角度非常重要。 而這兩者一結合,一篇有概念、有知識、有觀點、有可讀性的文章就出來了——《 看美劇《硅谷》,深度解析創業和融資的那些坑

我抽取出《硅谷》中“魔笛手”公司融資的相關情節,分爲:“孵化器”階段目標:如何用產品的雛形尋找投資人,“天使輪”階段目標:如何把“創始人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公司的產品”。

A輪目標:爲產品建立“收入模型”

B輪目標:建立“盈利模式”

不過到了這一步,我發現內容還是太多,畢竟是一部五季的美劇, 我進一步聚焦了主題——從風險投資人的角度看項目融資。

什麼是“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之所以叫“風險”,因爲大部分項目投下去的錢都得打水漂,所以就需要管理風險。

最好的管理風險的方式就是把創業風險切成幾段,分階段投,每一輪的估值都必須要讓上一輪的投資升值,這樣風投就可以用一份好的成績單,去吸引更多的投資人,而不必等到項目完全成功再退出。

所以,最受風投歡迎的,不是一飛沖天型的公司,而是通過多輪融資,估值穩步提升,每輪都能進來分一杯羹的公司。

這個角度就比較有衝突感了,文章就圍繞“魔笛手”項目的估值是怎麼從0到400萬的?怎麼從400萬到5000萬的?怎麼從5000萬到1.5個億的?每一個階段的核心目標應該如何實現。

你看,錢的數目增長,永遠比抽象的道理更吸引人。

閱讀變“輕”,思考變“重”

很多人有一個觀點,網絡時代的閱讀變得更浮淺了。

且不爭論這個觀點對不對, 對於寫作者而言,把網狀的思維變成線性的敘事,是一個讓閱讀變“輕”的過程,更是一個讓你的思考變“重”的過程—— 因爲你要捨棄大量的內容,這個過程讓你更聚焦於你的核心思考;因爲你要讓內容更有因果關係,你必然要反覆審視核心邏輯的通暢程度;爲了讓你的文章更易理解,你需要用一個核心概念對內容重新包裝,如果核心概念與原有結構不同,你需要重新組織文章的結構。

這不僅僅是在取悅讀者,每一步,你都在重新思考。

也許這麼做付出的時間精力是正常寫作的幾倍,但那麼多能寫能說更有名氣的專家,讀者憑什麼要看你的文章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作者: 人神共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