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重要的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故事,比如五一劳动节,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反抗资本金压迫的五一大罢工。马上临近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龙去脉。

主流观点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国而设立的,不过随着考古发现的一系列证据,不少历史学家对此产生了怀疑。

首先就是端午节出现的远比屈原投江要早,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就有了在五月初五赛龙舟的习惯,吴越人崇拜龙,《易经》认为五月五日卦象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所以在这一日通过赛龙舟,展示对龙的敬意,以此获得龙的庇佑。

其次从秦汉到魏晋从来没有资料显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如果说端午节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作为楚国人的汉高祖刘邦必然会高调纪念屈原,但是在汉代乃至更后的时间段里只提到端午节,却没有提到屈原,最早提出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出现在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因此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显得很牵强。

再次端午节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而非短期的创举。端午节的发端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五千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出现了龙舟,春秋战国出现了赛龙舟,唐朝到五代十国,端午节文化元素中的赛龙舟、吃粽子才普及到了全国各地。

不过小编宁愿相信端午节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我们现代人的学习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