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定义”了一种清奇的初恋——

“初恋呢,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如我们还是BABY的时候,看见了奶嘴就想要去吸它,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虽然这种说法很难排除冷幽默的缘故,但这种说法最大胆的地方在于,它否认了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初恋的误解——就是早恋。

之所以对初恋有如此清奇的理解,大概源自于周星驰对初恋的“执着”。

他的电影中,多次提及了关于“初恋”的桥段。

当然最为人知晓的自然是《喜剧之王》。

影片多次出现“初恋”这个词语,女主张柏芝的出场便是一个清纯的学生妹形象,加上张柏芝当年18岁的逆天颜值,几乎成了不少男性观众心中的“初恋”。

《喜剧之王》不是周星驰第一次谈“初恋”。

第一次在周星驰电影中见“初恋”,是在《食神》中——

唐牛:“影迷送花给你”星爷:“是谁?”唐牛:“是个女学生,斯斯文文,等你很久了”

这段看似比较突兀的情节,大多数人都以为只是为了无厘头搞笑,但事实上是周星驰对初恋的执着的初次表露。

要知道为什么会加入这样一个小片段,就必须了解周星驰当时的处境。

1992年香港地区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占了7部,并且前五名都是他的。周星驰一时间成了香港电影的摇钱树。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赚钱,周星驰本人并不赚钱,因为李修贤将周星驰“卖”给向华强的时候,并没有解除之前的合同,也就是说1992年那7部年度最卖座的电影,周星驰的片酬也就不到百万(大概70万)。这也是后来周星驰与向华强公司破裂的重要原因所在。

1994年,刚刚摆脱向华强公司的周星驰就创立了彩星电影公司,但随着投入4500万港币巨资的《大话西游》在两岸三地票房的惨败,彩星随之倒闭。

周星驰对每一部电影都十分重视,票房表现以及口碑他都非常在乎,每一部电影的失败都让他的压力倍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不得不重新回归此前的癫狂过火的无厘头喜剧,拍摄了《百变星君》,票房果然大卖。

到了1996年,周星驰创办的星辉电影公司,第一部作品便是《食神》。电影几乎融入了周星驰当时人生状态的所有真实写照。

在外人看来,此时的周星驰已经是喜剧电影的大哥,拥有最为光鲜的一面。同时,周星驰在片场的名声也越来越差,电影中对此都有明显的映射写照。

外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荣华富贵,实则与周星驰本人生活大相径庭,正如在《食神》所表达着他得到与失去,表达着如何失又如何得,表达着失去的虚荣,得到的自我。我们看到的周星驰的内心是孤独的,在整个香港电影中他也是孤独的。

此时再看这段“初恋”,就不会有违和感——

“初恋”第二次出现是在《行运一条龙》中,周星驰把角色故事再次拉回校园,回忆曾经羞涩的少年对少女的爱慕之情。我极其愿意相信,在《行运一条龙》里表面风流不羁,实则内心充满爱情向往的周星驰是最真实的周星驰。

再见“初恋”,就是《千王之王2000》,这部周星驰把打酱油演成主演的作品中,林熙蕾饰演的角色就叫“初恋”,并且还与周星驰的角色“回顾”了初恋的感觉,当然还有那自行车!

所以,算起来,《喜剧之王》中的“初恋”已经是周星驰电影第四次出现了。

他直接解释了初恋是什么,还执着地说“每个人都有初恋”。

这种执着是周星驰内心从未消失的童真。

正因为有这份童真,周星驰从未忘却自己的本心,在他的成长中,激励着他的自然不是未来有多美好,而是他一生最挚爱的偶像——李小龙。

对李小龙固执的长情,也是对功夫固执的长情,让他一定要拍摄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电影。

三十年的功夫梦,白了周星驰的头发,却没有消磨周星驰的童真。

有朝一日,少年终于修成绝世高手,但却非要恃强凌弱,最后对火云邪神的“仁慈”,则更是将“功夫”意境上升到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高度。

实际上,周星驰本人的确在学生时代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初恋,这也正是为何他在电影中有“初恋”情结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初恋的背后,更是“初心”——对电影的初心更是对自己的初心。

王晶曾说周星驰从未给香港电影拍电影,他只为钱拍电影。这话对也不对。

新世纪以来周星驰在内地的名气不断飙升,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大多都想要背靠周星驰这棵大树,但周星驰不喜欢拉帮结派,还是自己拍自己的,这也是后来“反周”风波的一大原因。

所以要说周星驰从没想过为香港电影拍电影,的确如此,因为他拍电影从未想过为谁拍,只是想要拍好——这种好是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如今的周星驰与周星驰电影已然是一代人的无可取代的记忆,终有一天,周星驰会老去,我们也会老去,但周星驰电影却不会——孩时看乐,少年看励志,成年看成了文艺片,到老了就是映照我们一生的纪录片。

这是也许就是我们之于周星驰电影的“初恋”情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