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懸疑劇《隱祕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講述了三個不到14歲的小孩和一位數學老師因爲一樁故意殺人案引發糾纏與牽制。

嚴良和普普是一對孤兒,爲了給普普的弟弟籌錢治病孤兒院中逃了出來,投奔嚴良的發小朱朝陽。在一次遊玩中,他們無意中錄下了數學老師張東昇故意殺人的證據。幾個孩子沒有選擇報警,反而試圖勒索這個殺人犯。之後事態的發展逐漸失控,三隻小狐狸與大惡魔的博弈最終以兩敗俱傷而告終。

隱祕的角落藏着的是對大人的極度不信任

本應該天真柔軟的孩子們,在這個故事中展現出對大人的極端不信任。

12歲的普普想要憑自己和小夥伴的努力籌措30萬給弟弟看病。嚴良多次拒絕片警老陳的幫助。發現張東昇的殺人證據後,三個孩子不趕快報警,反而選擇去勒索這個殺人犯。這些行爲背後揭露的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普普和嚴良不相信警察,怕報警以後會被送回福利院。朱朝陽瞞着媽媽,因爲媽媽只會指責他交友不慎,耽誤學習,更不能告訴爸爸,因爲爸爸已經是別人的爸爸,早已經對他不聞不問。

在這三個孩子的世界裏,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而這種不信任正是來自於他們支離破碎的生長環境。更諷刺的是,最終給予過他們實際幫助的,只有那個一心想殺死他們,奪回證據的張東昇。這是何等的悲哀。

父母皆禍害:“有條件的愛”造就了一大批受傷的心靈

相信不少80後都知道“父母皆禍害”這個豆瓣小組。在這個話題小組裏,超過10萬的成員用“禍害”這個尖銳的詞語來形容他們的父母。這些成員大多數在家庭生活中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比如直接的肉體傷害,間接的人格傷害 ,父母的冷漠,極端的控制慾,家庭暴力甚至猥褻,性別歧視等精神傷害。

《隱祕的角落》恰恰將背景放到了陰鬱的80年代,朱朝陽的父母更是非常典型的“禍害型”父母。朝陽媽媽在學習上對兒子要求嚴苛。對他的人際交往,心理狀態卻毫不關心。朝陽爸爸對這個兒子更是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拿他的好成績當作給自己爭面子的工具。

這正是那個年代最爲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他們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心心念唸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學。他們希望孩子爭氣,給自己爭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卻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建議,只知道靠責備和埋怨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這類巨嬰式的父母無情地使用孩子,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慾望與目的的一個對象或工具。而被當作無情客體使用的孩子則早早懂得了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聽話,順從,成爲他們期待中的那個虛假的人,纔有資格活下去。這種虛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懼,是對孤獨,死亡和被拋棄的恐懼。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世界上唯一可能給予孩子無條件關愛的人。如果連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那幼小的孩子還怎麼敢無條件地去相信他人?

爲孩子犧牲一切的父母,究竟在奉獻還是在索取?

中國式父母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總標榜爲下一代而活。朝陽媽媽爲了自己的孩子犧牲了一切,甚至包括個人幸福。但這種付出並不是不要求回報的,她要的是兒子的言聽計從,也就是對兒子人生方方面面的絕對掌控權,例如一定要拿第一,不許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牛奶必須趁熱喝,洗澡不能洗太長時間等等。一旦孩子脫離了自己的意志,爲那個“不值得”的爸爸說話,她就完全的陷入崩潰。

這種犧牲行爲的邏輯是:我爲你活着,所以我要時刻盯着你,看看你是不是配得上我的付出。我爲你付出了一切,你就應該活成我想要的樣子。這種“犧牲”表面上看是奉獻,私底下卻是極端的自私,是一種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無端端的承受兩個人的重量的殘忍行爲。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家長們的“無私奉獻”。真正能夠滋養他們幼小心靈的是愛與自由,是一個能夠抒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抱持性空間。如果孩子切實地相信無論自己是好還是壞,爸爸媽媽都穩穩當當地支持自己;無論情況多麼糟糕,爸爸媽媽都願意承接和幫助自己,那麼他就能夠自由地去發展“自我”。而核心自我的誕生,是孩子學會信任和寬容的基石。

真正的愛是看見,是回應

青春期是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爲成年人的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已經接近成人,心理上卻更接近孩童。這種發育的不平衡導致青少年比成人更加情緒化。青春期雌性激素和睾酮水平的增加也會進一步加劇青少年追求感官刺激和冒險行爲的傾向。半大的孩子試圖用抽象和邏輯思維來思考問題,但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會讓他們的行爲顯得非常幼稚。

這就是爲什麼嚴良會很突兀地去找父親的好友借30萬,普普會想到利用視頻去敲詐一個殺人犯。在這個充滿活力和理想主義的階段,年輕的孩子們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前進,在磕磕碰碰中艱難成長。

想要幫助他們走正路,僅僅靠說教和威嚇是遠遠不夠的。當嚴良鼓起勇氣詢問老陳詐騙罪的嚴重性時,老陳根本不聽他在說什麼,就直接指責他不學好,不但打架鬥毆還學會敲詐勒索了。這種負面,激烈的態度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另一些父母則是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一味拖延,指望等孩子長大了,問題就會自行消失。個別問題可能會消失,但終究是極少數。大多數的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棘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耐心傾聽,瞭解他們的困難,陪他們一起感受面對問題的痛苦,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和幫助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對這些敏感而自我的孩子,家長需要不停地向孩子傳達一個信念:我容忍你犯錯,任何時候我都站在你這邊,我們可以一起面對錯誤,糾正錯誤。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視程度就越強烈。被父母珍視的孩子最終會學會珍惜自己,信任他人,學會承認錯誤,面對責任。

嚴良,普普和朱朝陽這三個孩子,但凡有一個人曾經感受過這份來自大人信任和善意,就不會鋌而走險,與虎謀皮。如果他們在那個夜晚選擇了報警或者和大人坦白,之後的一系列悲劇就不會發生。

家和父母應該是每個孩子最溫暖,最安全的港灣。陪伴一個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長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每一個選擇做父母的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每一個“壞小孩”背後都隱藏着一個被拋棄的孤獨靈魂。只要多一點點的愛和關懷,“壞小孩”也會變成最純潔的天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