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

說到范仲淹,我們會想起他那句名言:“先憂天下,後樂天下”。

范仲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且是北宋中期清禮新政的領導者,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官員,曾經保衛西北,擔任抵抗西夏的總司令,同時,他還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是儒家文藝復興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

晚年,范仲淹在老家蘇州創辦了“亦莊”,開創了一種新型的宗族慈善組織形式,後世士人也紛紛效仿,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風尚。

什麼是“亦莊”?

說白了,在一個大家族裏,有的富,有的窮,有的混得好,有的窮,那些混得好、家境富裕的人,會拿出錢辦一個“慈善村”來幫助人民。

衆所周知,范仲淹年輕時失去了父親,母親再婚,學習刻苦,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軍政領域擔任重要職務,曾任參政官員,相當於副總理。

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60歲的范仲淹用官餉在蘇州常州、吳縣等地買了1000多畝良田,他用每年租來的大米和收入幫助宗族,創辦義學,創辦義寨,稱之爲“範氏義莊”。

根據新版范仲淹史料記載,范仲淹曾對人們說:“吳忠有很多家庭,他們因爲我的家庭而彼此親近,但是,在我的祖先眼裏,他們都是後代,所以我不滿足於他們的飢寒交迫,自從先祖來到吉德一百年來,它從我開始,得到了最高級的官員,如果你很有錢,但不關心你的家族,你就不能進入寺廟,”它表達了政要們不應忘記自己的根、不應喝水、不應思源、不應回報宗族的願望。

當然,在范仲淹之前,有很多發達的士大夫,他們在經濟上支持宗族,創辦私塾等,但直到范仲淹的《亦莊》才形成一個正式完整的模式。

範的亦莊有什麼特點?

一是由益田、益學、益齋組成的完整的公益慈善體系,益田是爲人民提供福利的物質資源,范仲淹捐了一千多畝,後人又擴大了,益田的福利已經普及到了範氏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是家族外的鄰居。

義學是在義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爲家庭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可以說是對人民羣衆的精神慰藉。

一宅是一個收養安置孤寡孤殘老人的地方,類似我們今天的福利院,所以整個救援體系非常完善。

二是“範氏亦莊”制定了詳細的制度規定和管理機制,比如范仲淹的《亦莊規矩》中就有詳細規定,男女五歲以上,每間房每天給一公升米飯,五到十歲時給一半人穿一件冬衣,宗族結婚可以給二三十官錢,可獲得十五至二十五管的錢,用於老年人的葬禮;等等。

同時,設立專門管理人員,對亦莊的戶籍、出納救濟項目、登記備案等進行管理,這些人員一般由民族推薦,道德聲譽得到認可;表現需要十六方民族評定,只有通過考覈,十六方各發一張姓名保證書,亦莊的管理人員才能拿到全額工資,如果考覈不合格,將扣除部分工資,可見,整個管理組織和機制都比較完善。

順便說一句,範氏莊園的救濟安全普遍性很少見,在範氏莊園之後建立的莊園,絕大多數都不能爲整個家族的所有成員提供救濟,只能救濟貧窮、孤獨和殘疾的人。

第三,范家村不僅是人們獲得福利和幫助的地方,也是人們的孩子上私立學校和參加祭祖活動的地方,在這樣的安排下,亦莊實際上成爲當時宗族活動的中心,是聚集宗族的中心。

在《亦莊規矩》中,有這樣一條規定:“朱芳如果聽說自己的孩子因私罪被贖金,他將以自己的名字嶽米受罰一年,如果他再犯罪,他就永遠不會支持賴斯,民族搬遷後,所有的房屋都有權申請宗族的善舉,在考慮情況時,他們應該起訴政府,乞討和遷移國家,並認爲他們的孩子侮辱了門戶網站的戒律,”這是亦莊規矩中的行爲準則,可見,亦莊仍然起着教育和約束人民的作用。

總之,範氏亦莊作爲古代民間自發的福利組織,基本上具備了現代社會福利組織的完整性,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可以說是一個專業水準很高的救助組織,非常罕見。

范仲淹創辦亦莊以來,通過對後人的管理和改良,使其成爲文人效仿的典範,並逐漸演變爲古代社會的基層組織。

其尊祖養家、維護後代生存、發展宗族教育、延續祖先血脈的功能,在當時和後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也許今天,對我們的社會建設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結束-

相關閱讀

孔子最不喜歡這種人,你也可以有左右。

從“無限圖”到“太極圖”:儒學是如何吸收道家的宇宙學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