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二禾

霍启刚曾发布一条微博。

配图上女儿挽着袖管,两只手用力地抓着一块抹布,认真擦车,而儿子则端着一盆水。

小兄妹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霍启刚发文说:现在随便扫一扫就可以买东西,习惯了电子交易的孩子,真的懂得每一块钱的意义吗?

所以用给他洗车的方式,让孩子们换取零食和零花钱。

如此良苦用心引来无数网友点赞的同时,霍启刚也很疑虑:用做家务的方式来给孩子钱,到底对不对?什么时候开始谈钱比较好?怎样谈钱是最合适的?

为人父母,我们总在和孩子谈人生,谈理想,却唯独绕开了金钱这一项。

但认识金钱,懂得金钱,善于花钱,才是孩子过好这一生的秘密武器。

金钱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01

金钱这件事

小时候不懂,长大了也不会懂

钱从哪来的?

英国曾经对1000名3-8岁的孩子做过一项调查,65%的孩子坚持认为,钱是从爸爸妈妈口袋里变来的,树上长出来的......

只有5%的孩子清楚地知道,钱是工作换来的。

我们觉得谈钱伤感情,谈钱会让孩子染上铜臭。

所以有太多父母一边回避谈钱,一边责骂孩子不懂得珍惜金钱。

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有人会替你教。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前一阵,云南省的胡女士崩溃地发现, 9岁儿子在生病住院“打发时间”时,一笔笔地将住院费陆续给游戏主播,总计15124元。

在重金打赏主播的年龄分布图中显示,小学生占到52%,打赏金额从2770元到40万不等。

那个什么也不缺,看似被爱围绕着的孩子,早晚都会知道命运标出的残酷价格。

《穷爸爸富爸爸》中说,缺失金钱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无可避免地会遇到4个问题:

没有节制地消费,缺少排序意识、欠缺投资意识、没有危险意识。

在这些孩子眼中,金钱只是一笔笔数字。

他们既没有珍惜金钱的品质,也没有体谅父母的自觉,更没有合理的金钱规划。

这是因为,父母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这笔沉重数字背后的汗水和辛劳,也不告知他们金钱对一个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于是,长大后的孩子,依然欠缺金钱的规划与使用能力,就在反复的信用卡透支与各种借贷中,将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

斯坦福大学博士斯蒂芬·吉根说:大自然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愿意疗愈的,都会传递给孩子。

所有在金钱教育上偷的懒,都会反噬在孩子身上。

金钱教育,真的太必要了。

02

当孩子在谈钱时,他们在谈什么?

电影《衣柜里的冒险王》中,男孩阿贾问妈妈:我们家很穷,对吧?

孩子对金钱的好奇,是随着年龄与个头一起增长的。

朋友的女儿在参加完同学生日会后,回家大声问他:

“为什么好朋友琪琪可以住在两层楼的大房子里,我们家却没有;为什么她可以穿那么贵的鞋子,我却不能?”

孩子们谈起钱来,真是又稳又准又狠,句句戳中老父亲老母亲的命门。

当孩子和我们谈钱时,他们到底想谈什么?

是指责还是委屈,是无奈还是愤恨?

心理专家给出了答案:是好奇心。

研究表明:4-6岁,孩子开始进入金钱敏感期,对金钱萌生了最初的看法;7-12岁,他们会进入财商确立期,金钱观开始形成。

当孩子和我们聊起金钱这件事时,代表他已经进入了金钱敏感期。

此时,父母不必过度放大孩子责问、不满的语气,因为那只是孩子观察生活的一次普通困惑。

教育学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孩子的承受力早就超过我们预期,回避和忽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对金钱的兴趣喷薄而出时,就提示着我们,和孩子聊聊钱的时候到了。

在如实告知和坦诚相谈中,孩子就会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也会领悟到金钱的意义与作用。

03

金钱不是教育的起点

却是教育的必经路线

当我们和孩子谈钱时,做好这三点,孩子可以受益终生:

第一,不撒谎不回避,直面金钱

美国作家罗恩·利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帕克很苦恼,孩子们总是觉得他赚很多钱,却不知道父母的难处与辛苦,也不晓得每一笔钱的具体去处。

于是,发薪水后,帕克去了一趟银行,以1美元为单位100美元为一捆,码了好大一个袋子装回家。

毫无疑问,一捆捆钱出现在家里餐桌上时,所有孩子的好奇与震撼不言而喻。

帕克开始拿着一摞摞钱,细细讲解捐赠费,保险费,然后是煤气费,汽车开销,日用品,每周外出就餐,足球队与辩论队巡回赛费用......

一笔笔钱算下来,孩子们的嘴越张越大。

这次直观的金钱教育,让“隐形”的钱“现身”,效果远甚于书本。

孩子们了解了家里的开销用处,更直观地知道了钱是有限的,需要珍惜。

当孩子问到有关钱的问题时,不回避,不撒谎,给他们诚实的答案。

告诉孩子父母是怎样通过工作赚取金钱的,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第二,零花钱不要和家务捆绑在一起

回到上文中霍启刚的困惑,帮爸爸洗车换零用钱的做法到底对不对?

其实不止是霍启刚,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疑虑。

学者梁实秋说:“用金钱激励孩子,未来他就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零用钱不应该成为教育道具,也无法支撑起教育的全部重量。

闺蜜刚和儿子实施零花钱奖励计划时,欣喜地发现,儿子完成作业更快了,做家务也勤快了,还主动找活干。

就在她和老公喜滋滋地等待孩子更大进步时,事情开始不对劲了。

让儿子端碗筷,他问给多少钱,让他写作业,问给多少奖励,甚至给生病的爸爸端杯水都要报酬。

闺蜜懊恼地说,一切亲密的关系都被覆上了钱的味道。

是啊,当一切都以金钱为动力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乐趣与发自心底的热爱。

告诉孩子,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透明的储蓄盒,协商好每周固定给多少零,减少不必要的购买需求。

这样既能让孩子直观地领会到金钱的增长,也可以让孩子在耐心和等待中,学会消费与储蓄。

第三,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学会理性消费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在10岁生日时,得到了20块钱。

他的第一次消费,因为买饮品等待的队伍太长,他就把钱给了排在第一个的人,换来了第一个购买的位置;

第二笔钱,他从朋友手里购买了一个平时朋友怎么也不肯借给他玩的球。

父母静静地看着他完成这次花费,告诉男孩一个道理:

如果多点耐心,就可以好好用那笔钱选择更好的物品;如果不那么冲动,可能会买更喜欢的玩具。

给孩子一定的支配权,让他自己体会选择和取舍。

在一笔笔消费中,培养他们正确理性的消费观。

而在取舍之间,学会了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的孩子,才可以在延迟满足中得到成长与进步。

有人说,死亡教育是在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失去,而金钱教育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拥有。

你怎样对待金钱,就怎样对待人生。

早点和孩子谈钱吧。

认真灌溉,细心疏导。这,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来源:本文系女儿派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材料来源/女儿派

图片/女儿派、网络

编辑/王玉冰

超级重要的通知

请为我点亮小星星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