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二禾

霍啓剛曾發佈一條微博。

配圖上女兒挽着袖管,兩隻手用力地抓着一塊抹布,認真擦車,而兒子則端着一盆水。

小兄妹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霍啓剛發文說:現在隨便掃一掃就可以買東西,習慣了電子交易的孩子,真的懂得每一塊錢的意義嗎?

所以用給他洗車的方式,讓孩子們換取零食和零花錢。

如此良苦用心引來無數網友點讚的同時,霍啓剛也很疑慮:用做家務的方式來給孩子錢,到底對不對?什麼時候開始談錢比較好?怎樣談錢是最合適的?

爲人父母,我們總在和孩子談人生,談理想,卻唯獨繞開了金錢這一項。

但認識金錢,懂得金錢,善於花錢,纔是孩子過好這一生的祕密武器。

金錢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

01

金錢這件事

小時候不懂,長大了也不會懂

錢從哪來的?

英國曾經對1000名3-8歲的孩子做過一項調查,65%的孩子堅持認爲,錢是從爸爸媽媽口袋裏變來的,樹上長出來的......

只有5%的孩子清楚地知道,錢是工作換來的。

我們覺得談錢傷感情,談錢會讓孩子染上銅臭。

所以有太多父母一邊迴避談錢,一邊責罵孩子不懂得珍惜金錢。

羅伯特·清崎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有人會替你教。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前一陣,雲南省的胡女士崩潰地發現, 9歲兒子在生病住院“打發時間”時,一筆筆地將住院費陸續給遊戲主播,總計15124元。

在重金打賞主播的年齡分佈圖中顯示,小學生佔到52%,打賞金額從2770元到40萬不等。

那個什麼也不缺,看似被愛圍繞着的孩子,早晚都會知道命運標出的殘酷價格。

《窮爸爸富爸爸》中說,缺失金錢教育的孩子,長大後無可避免地會遇到4個問題:

沒有節制地消費,缺少排序意識、欠缺投資意識、沒有危險意識。

在這些孩子眼中,金錢只是一筆筆數字。

他們既沒有珍惜金錢的品質,也沒有體諒父母的自覺,更沒有合理的金錢規劃。

這是因爲,父母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們這筆沉重數字背後的汗水和辛勞,也不告知他們金錢對一個家庭的作用和意義。

於是,長大後的孩子,依然欠缺金錢的規劃與使用能力,就在反覆的信用卡透支與各種借貸中,將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

斯坦福大學博士斯蒂芬·吉根說:大自然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傳遞給孩子。

所有在金錢教育上偷的懶,都會反噬在孩子身上。

金錢教育,真的太必要了。

02

當孩子在談錢時,他們在談什麼?

電影《衣櫃裏的冒險王》中,男孩阿賈問媽媽:我們家很窮,對吧?

孩子對金錢的好奇,是隨着年齡與個頭一起增長的。

朋友的女兒在參加完同學生日會後,回家大聲問他:

“爲什麼好朋友琪琪可以住在兩層樓的大房子裏,我們家卻沒有;爲什麼她可以穿那麼貴的鞋子,我卻不能?”

孩子們談起錢來,真是又穩又準又狠,句句戳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命門。

當孩子和我們談錢時,他們到底想談什麼?

是指責還是委屈,是無奈還是憤恨?

心理專家給出了答案:是好奇心。

研究表明:4-6歲,孩子開始進入金錢敏感期,對金錢萌生了最初的看法;7-12歲,他們會進入財商確立期,金錢觀開始形成。

當孩子和我們聊起金錢這件事時,代表他已經進入了金錢敏感期。

此時,父母不必過度放大孩子責問、不滿的語氣,因爲那只是孩子觀察生活的一次普通困惑。

教育學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孩子的承受力早就超過我們預期,迴避和忽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對金錢的興趣噴薄而出時,就提示着我們,和孩子聊聊錢的時候到了。

在如實告知和坦誠相談中,孩子就會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也會領悟到金錢的意義與作用。

03

金錢不是教育的起點

卻是教育的必經路線

當我們和孩子談錢時,做好這三點,孩子可以受益終生:

第一,不撒謊不迴避,直面金錢

美國作家羅恩·利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帕克很苦惱,孩子們總是覺得他賺很多錢,卻不知道父母的難處與辛苦,也不曉得每一筆錢的具體去處。

於是,發薪水後,帕克去了一趟銀行,以1美元爲單位100美元爲一捆,碼了好大一個袋子裝回家。

毫無疑問,一捆捆錢出現在家裏餐桌上時,所有孩子的好奇與震撼不言而喻。

帕克開始拿着一摞摞錢,細細講解捐贈費,保險費,然後是煤氣費,汽車開銷,日用品,每週外出就餐,足球隊與辯論隊巡迴賽費用......

一筆筆錢算下來,孩子們的嘴越張越大。

這次直觀的金錢教育,讓“隱形”的錢“現身”,效果遠甚於書本。

孩子們瞭解了家裏的開銷用處,更直觀地知道了錢是有限的,需要珍惜。

當孩子問到有關錢的問題時,不迴避,不撒謊,給他們誠實的答案。

告訴孩子父母是怎樣通過工作賺取金錢的,這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第二,零花錢不要和家務捆綁在一起

回到上文中霍啓剛的困惑,幫爸爸洗車換零用錢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其實不止是霍啓剛,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疑慮。

學者梁實秋說:“用金錢激勵孩子,未來他就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零用錢不應該成爲教育道具,也無法支撐起教育的全部重量。

閨蜜剛和兒子實施零花錢獎勵計劃時,欣喜地發現,兒子完成作業更快了,做家務也勤快了,還主動找活幹。

就在她和老公喜滋滋地等待孩子更大進步時,事情開始不對勁了。

讓兒子端碗筷,他問給多少錢,讓他寫作業,問給多少獎勵,甚至給生病的爸爸端杯水都要報酬。

閨蜜懊惱地說,一切親密的關係都被覆上了錢的味道。

是啊,當一切都以金錢爲動力時,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樂趣與發自心底的熱愛。

告訴孩子,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承擔的,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透明的儲蓄盒,協商好每週固定給多少零,減少不必要的購買需求。

這樣既能讓孩子直觀地領會到金錢的增長,也可以讓孩子在耐心和等待中,學會消費與儲蓄。

第三,區分“我想要”和“我需要”,學會理性消費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在10歲生日時,得到了20塊錢。

他的第一次消費,因爲買飲品等待的隊伍太長,他就把錢給了排在第一個的人,換來了第一個購買的位置;

第二筆錢,他從朋友手裏購買了一個平時朋友怎麼也不肯借給他玩的球。

父母靜靜地看着他完成這次花費,告訴男孩一個道理:

如果多點耐心,就可以好好用那筆錢選擇更好的物品;如果不那麼衝動,可能會買更喜歡的玩具。

給孩子一定的支配權,讓他自己體會選擇和取捨。

在一筆筆消費中,培養他們正確理性的消費觀。

而在取捨之間,學會了區分“我想要”和“我需要”的孩子,纔可以在延遲滿足中得到成長與進步。

有人說,死亡教育是在教育孩子怎樣看待失去,而金錢教育是讓他們學會如何擁有。

你怎樣對待金錢,就怎樣對待人生。

早點和孩子談錢吧。

認真灌溉,細心疏導。這,也是爲人父母的必修課。

來源: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材料來源/女兒派

圖片/女兒派、網絡

編輯/王玉冰

超級重要的通知

請爲我點亮小星星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