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他所率領的蒙古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用打遍天下無敵手來形容也毫不誇張。那麼問題來了,成吉思汗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人呢?答案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打仗自然是人越多越好,畢竟人多力量大。成吉思汗能橫掃所有強敵,想必會擁有一支人數非常龐大的軍隊。可事實上,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人數卻並不是很多。

成吉思汗軍隊的核心當屬他的私人衛隊——怯薛。怯薛組建於1204年蒙古人與乃蠻人開戰前夕,最初這支衛隊人數只有1150人,成員包括70人的白天護衛(蒙古語“禿魯花”)、80人的夜間護衛(蒙古語“客卜帖兀勒”),以及1000人的勇士(蒙古語“把阿禿”)。後來隨着成吉思汗權力與財富的迅速增長,到1206年時,怯薛已經擴充到了10000人的規模。

成吉思汗大幅擴充怯薛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出於安全方面考慮,更重要的是怯薛除了爲可汗提供護衛的軍事職能外,還要負責他的個人及家庭生活,也就是還要兼具行政與經濟職能。因此怯薛中還包括了管家(扯兒必)、文書(必闍赤)、聖旨書寫者(札裏赤)、廚師(寶兒赤)、裁縫(玉烈赤)、掌燈火者(燭剌赤)、樂師(忽兒赤)、牧軍馬者(阿塔赤)、牧羊者(火你赤)、牧駱駝者(帖麥赤)、尚供衣服者(速古兒赤)等等,這些提供內廷服務的人員在後來元朝時期都被稱爲怯薛執事。

不過別看怯薛職能複雜就懷疑他們的專業水準。事實上,能入選怯薛的都是蒙古人中的精英,個個都是兵王。元朝詩人張憲在他的作品《怯薛行》中寫道:“怯薛兒郎年十八,手中弓箭無虛發。”短短一句話就能看出怯薛的戰鬥能力。

蒙古人的基本軍事單位是千戶。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後迅速擴充軍隊,組建了95個千戶,每個千戶名義上的兵力爲1000人。在此之上還要加上10個千戶組成的怯薛。因此在這一時期,成吉思汗的總兵力大約爲10.5萬人。

根據《史集》中的記載,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諸部徵調的千戶總數爲129個。也就是從理論上來說,這些由純蒙古人組成的軍隊兵力爲12.9萬人。但由於戰鬥、傷病等原因,每個千戶都不可能長期維持滿額編制。因此結合後面蒙古軍隊出征的情況來推算,成吉思汗手中的蒙古大軍人數應該在10萬至12.9萬之間。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人數不是很多,但戰鬥力卻超強。比如在1211年的“野狐嶺之戰”中,成吉思汗親率10萬蒙古軍毫無懸念地打敗了同樣是遊牧民族出身的金國45萬大軍,從而一舉奠定了大蒙古國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因此,“兵貴精不貴多,將在謀不在勇”,成吉思汗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實力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拉施特《史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