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道德經,名言章句,以下是本章要學習的內容,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

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句,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上一講我們講了,道之爲物,惟恍惟惚。咱們再返回來看,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哦,原來老子把道,這個東西,變着法子的再給我們闡明!理解了吧!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質的形象,就叫恍惚!再推理一下,如果有了物質的形狀,那麼這個恍惚,就是道!再推理一下,就是萬物皆有道。你說是不是?但是你讓我把道擺在你的面前,我告訴你不可能。

變化

我們再來看第二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患得患失!一個人如果太看重自己的一己私利,必然會寵辱若驚,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明白了大道,那就叫寵辱不驚!爲什麼因爲不貴自身,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要做到這些難不難,不難嘛!是不是?少一些慾望,少一些得失之心,你的內心會安寧許多。所以接下來老子才說,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喫飽肚子就行了嘛!管他好不好看呢!越複雜的美食,越奪目的顏色,越優美的音樂,越讓人迷失心智!是不是,看看我們是不是越走越遠了!唉,所以我纔在這裏苦口婆心的講道德經啊!諸位。

自然

再來看一這句,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大慈大悲的老子啊!他一層層抽絲剝繭,讓我們明白人與自然間的無上至理。讓我們迴歸到純樸自然的那個本我,所以他說有,只是方便我們而已,無纔是真正的用。能理解吧!這就是無爲有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講了。再來看十一章中的這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好理解吧!只管去維護,不要去佔有,長大了也不要消滅他,這是多麼高深的大德呀!一切萬物讓他自生自滅就好了,有時候我們人爲的去幹預,反而會適得其反。

千里之提

於是乎,老子又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即便你擁有了眼前的財富,那也是一時的嘛!呵呵,連生命都危在旦夕!更何況那些身外之物呢!當然你一旦驕傲起來,那就更快的走向低谷!走向滅亡嘍!這就是自然之理,也是事物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說風水輪流轉!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呀!是不是,看透了那就自在很多,看不透就糾結其中,苦不堪言。

道法自然

好了,再來看第八章的這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嘛!水就是水,若要用人的思維去分析,或者說去比喻,這個水就像最善良的人一樣!爲什麼呢?因爲無論是水,還是善良的人,他們都有利於萬物,而且不去爭功!因爲養育萬物而不去把持。處在最下面,處於別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正因爲如此,方成就了大道,所以老子說,這個水最接近於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