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治学的同时,还是想在政治舞台一展抱负,但是鲁国没有他发挥的空间,这里从上到下都是君不君臣不臣,不遵循礼制,与孔子理想背道而驰。于是孔子决定周游列国,寻找可以认同自己的地方。

卫国之行:君好利,臣好妒。

孔子到了卫国,寄居在弟子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里。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时所得的俸禄是多少啊?”孔子回答:“我的俸禄是六万小斗粟米。”于是为卫灵公也给了孔子六万小斗粟米。孔子在卫国住了不久,就有人在卫灵公那里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便派公孙余假进进出出监视孔子,随时将孔子的动向禀报给自己。孔子害怕在卫国获罪,住了十个月之后,就离开了卫国。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什么会离开卫国呢?首先卫灵公关注的是孔子在鲁国的俸禄,证明这位君主的眼中只有利益,他认为只要给予利益就可留人才,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信任;其次,卫灵公偏听偏信,轻信小人谗言对孔子产生了怀疑,在这样的君主身边做事,随时随地都要为自身的安危担忧,孔子不走更待何时呢?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本来是准备到陈国去的,但在途中经过了卫国的匡邑,因为孔子的长相类似于阳虎,而鲁国的阳虎曾经践踏过匡邑人,所以匡邑人把孔子扣押起来,孔子面临人生一次非常大的危机。孔子的学生们都很为孔子的安危担心,但孔子说:“自从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礼乐制度不都保存在我这里吗?如果老天爷要让周代的礼乐制度丧失殆尽,就不会让我掌握这些东西;如果老天爷不会让周代的礼乐制度丧失,那么匡邑人又怎能拿我怎么样呢?”但凭借这番说辞是无法从匡邑脱身的,后来孔子让一个学生去给卫国的宁武子做家臣,然后才得以离开匡邑。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这位宁武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他能让孔子脱困,就足以说明他在卫国的影响力。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

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变得很蠢笨,让人忽略它的存在。这样的人富有智慧,懂得保护自己,因此才能历风浪而不忘初心,临逆境而独善其身。南子之会:无奈之举,有意之为。

卫灵公夫人叫南子,他派人对孔子说:“四方各国来到卫国的名人,凡是想和我们国君称兄道弟友好相处的,都一定要见过南子妇人,现在她也想见见你。”孔子赶紧推辞,但谢绝不了,无可奈何下,只好去见南子。

南子坐在细葛巾的帷帐后面,孔子进门后就向着北面叩头,南子也在帷帐后面回拜,他身上佩戴的玉器相击后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孔子回来以后,对他的学生们说:“我本不想去见她,既然已经去了,就要按照礼节行事。”子路听了孔子回答,仍然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如果我说的不实,天将抛弃我,天将抛弃我!”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又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以后,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坐一辆车出行,让孔子坐在副车上,大摇大摆的走在闹市。孔子说:“我还没见过爱好道德,就像爱好女色那样的人。”因此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就离开了卫国,到了曹国。在曹国的经历,孔子究竟经历了什么,《史记·孔子世家》里并没详细记录,基本上一带而过。宋国:殷商后裔,非礼之邦。

孔子离开曹国,又到了宋国,曾在大树下面演习所学过的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掉孔子,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砍掉,孔子只好赶快离开宋国。人家砍掉了一棵大树,孔子就要赶紧逃亡,这是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宋国不遵守礼乐,同时威胁到了孔子的生命安全,孔子自然就没有办法在宋国继续待下去。从深层意义上说,宋国是殷商后裔,与周王室有着血海深愁,他们怎么能接受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呢?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弟子们都说:“我们走快一点吧!”孔子说:“老天爷把道德品格给了我,那个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实际上,孔子对这件事看得很清楚,砍大树就是一种警告,如果要杀人就不会这么周折了。孔子是胸有成竹,因此才能淡定自若。颠沛流离:落魄的圣人,不得志的君主。

尽管说的轻松,但实际上却很狼狈。孔子到达郑国的时候,跟自己的学生走散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郑国的东门口。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史记·孔子世家》

郑国有人看到了孔子,就对子贡说:“东门口有个人,他的头有点像唐尧,他的脖子有点像皋陶,他的肩膀有点像子产,但是他的腰部以下比夏禹短三寸。他有气无力的样子活像是一条丧家之犬。”后来子贡找到了孔子,把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告诉了他。孔子听了以后满面笑容的说:“他所描述我的形象,不完全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犬,真是对极了,对极了!”

孔子到了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陈国是个小国,又碰上了晋国和楚国争霸,因此他们轮流来攻打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陈国更是经常挨打。孔子在陈国待的很不如意,他说:“回国吧!回国吧!就在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很有进取心,还保持着本始的善性。”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茍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于是孔子离开陈国,经过蒲这个地方的时候,刚好碰到公叔氏在蒲地造反,蒲地的人因此不让孔子离开。孔子有个学生叫公良孺,带了五辆车跟随孔子,他自己长的人高马大、孔武有力,他对孔子说:“老师,以前我们在匡地遇难,现在又在这里遇难,难道这就是命运吗?我看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杀出一条血路来!”公良孺十分勇猛,蒲地人害怕了,他们对孔子说:“只要你不到卫国去,我们就释放你!”孔子就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才放孔子出了东门。可以孔子违背了诺言,离开后就到了卫国,子贡问:“师傅,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被迫订立的盟约,是不作数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很高兴,马上但郊外去迎接孔子,并问孔子说:“蒲地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完全可以。”卫灵公说:“我手下的那帮大夫都认为不能去讨伐,现在的蒲地,是卫国用来防御晋国和楚国的,我们去攻打它,恐怕不太好。”孔子说:“蒲地的男人宁可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女人也决心保卫卫国的边境,我们所讨伐的只不过是公叔氏等四五个叛贼罢了。”卫灵公听了以后说:“你讲的很好!”但是仍然没有讨伐蒲地。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

卫灵公年纪大了,懒得过问政事,因此就不再重用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卫国没有机会,就叹了口气说:“如果有人用我,保证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功告成。”实际上这句话是说给卫灵公听的,他只是想告诉卫灵公,只要任用自己主政,不需要太久的时间,自己就可以为卫国带来很大的改变。但这些话并没有改变卫灵公的想法,卫灵公一次在和孔子交谈时,向孔子请教行军打仗的事情,孔子说:“关于祭祀的礼仪,我很清楚,但是关于行军打仗的事情,我还没有学过。”第二天,卫灵公在和孔子交谈的时候,看到大雁从头上飞过,立即抬头去看,心思根本就不在孔子身上。孔子知道自己已经不用在卫国继续停留了,于是孔子又离开卫国继续上路。楚地:子西的论断,楚王的自卑。

孔子到了楚国的时候,楚昭王准备把有民户的富庶之地七百里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诫说:“大王派到诸侯国去的使者里面,有子贡一样善于外交辞令的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大臣里有像颜回这样德才兼备的吗?”楚昭王说:“也没有。”子西再问:“大王手下的将帅里,有像子路这样勇猛的吗?”楚昭王还是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地方官里有没有像宰予这样能干的吗?”楚昭王仍然说:“没有。”子西接着说:“楚国祖先受封于周,当时的封地不过五十里。孔子如今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训,发扬了周公的德业,大王如果用他,那么楚国的子孙万代还能一直享有这方圆几千里大的地方吗?当初周文王和周武王在镐地,仅仅是百里大小的国君,最后都能一统天下。现在孔子要是得到了七百里的土地,加上他有一批能干的学生辅佐,那对于楚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史记·孔子世家》

楚昭王知道子西是在提醒他,孔子有能力是事实,但是能不能为己所用,用后能不能驾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楚昭王权衡利弊以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当然他也没有机会做出改变了,因为这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了城父。

孔子在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此时的国君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执政的季康子也向孔子请教,他们不过是做个姿态,尽管他们表面上认同孔子的说法,实际上却一直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没有伸手要官,他回到故乡的目的不是为了入仕,而是为了治学教化世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