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木偶戲俗稱俗稱“肘鬍子戲”或“泥頭子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爲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

木偶戲唐朝中晚期產生於宮廷,後於唐末傳入民間。因正寧前身古羅川縣距離長安較近,不久就傳入此地,直到宋、元、明、清時期在正寧開始流行。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爲譽滿本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五代,現存木偶戲箱2副,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

木偶戲參加全省“絲路記憶文化傳承”展演活動

木偶戲參加全國首屆木偶戲展演

木偶戲參加農村賀壽演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正寧木偶戲演唱極其方便,幾個人找一處不大的空地,拉一塊不大的幕布,演員隱在幕後操縱着木偶表演。伴奏的樂器有絃樂、嗩吶、打擊樂;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導板、尖板、滾板;行當有正旦、小旦、老旦、鬚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形式主要有本戲、摺子戲和神戲;劇目主要有《二進宮》、《斬秦英》、《武行山》、《九宮橋》等150多部。當地人民利用這一原生態獨特藝術表達他們純潔質樸的思想感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敬神祭祖、紅白喜事,演唱木偶戲約定成俗。

木偶戲《三對面》在“全國首屆木偶展演大賽”活動中榮獲金獎

木偶戲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展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