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試問美國的黑人問題到底在哪裏,會怎麼回答?

美國人的歷史,可以說離不開黑人,爲了黑人,甚至打了美軍死亡人數最多的南北戰爭。爲了黑人,戰後的美國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和女權主義運動和LGBT運動一起改變了美國生活。但是,似乎美國黑人一直都沒有能夠擺脫少數族裔弱勢地位,底層草根的命運,一直處於社會的底層,一直在抗議被歧視。

無法改變的黑人形象

要知道,美國如今並不缺乏制度性的、系統性的種族歧視,像中國的戶口制度這樣直白的。自馬丁·路德·金的勝利以來,黑人在政治權利、教育和就業等方面,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平等,不但被法律保護,也被民衆所認可,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補償性的優待,比如大學教育。

事實也是如此,黑人的傳統強項體育、音樂和舞蹈,湧現出一批明星大腕,在文化企業界,也不缺乏黑人企業家、藝術家的影子。當然,還有一個數量不夠少的黑人中產階級。

但這似乎都無法改變黑人的整體的形象:貧窮、低學歷、犯罪率高、單親家庭、黑幫……因爲,一個龐大的底層黑人存在着,他們纔是黑人的大多數。

黑人的形象是多元的,有貧富之分,有信仰之分,也有社會地位之分,但是無論黑人有多少明星大腕,都被這樣一個龐大的底層黑人形象所掩蓋,在世人的眼中,一個常見的黑人就是那樣:收入低、學歷低、財富低,還愛鬧事,惹不起。

黑人中產階級再怎麼努力,黑人明星再怎麼受歡迎,都會被禁錮在黑人的整體形象之中,讓他們無法釋放自己,甚至會讓他們遠離黑人社區,遠離黑人朋友。

身份政治改變不了經濟地位

但是,他們又無法擺脫自己的黑人身份。在政治正確和民權主義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可以利用黑人身份獲得很多好處,但這些好處的前提就是,他們必須認同黑人的受壓迫被歧視身份。

但是,真的受歧視了嗎?

在歷史上,黑人真的是被當作奴隸,從非洲裹挾到美洲來,林肯解放了黑奴,但種族隔離依然存在,60年代南方消除了種族隔離,但是種族歧視又被髮明出來。要知道,曾經的拉丁裔、亞洲裔,阿拉伯裔,也都在美國遭遇過歧視,身處社會底層,甚至拉丁裔至今也是社會底層爲多,但是他們如今的生活相比黑人好了很多。亞裔很多人已經躋身上流社會,阿拉伯裔則默默地生活着。

唯有黑人一直衝在街頭,高喊“我活不下去,我抗議,我遭受了社會不公!”

要說真的受歧視,其實黑人遭遇的不是種族歧視,而是一種族羣的歧視,而這背後,是人性的習慣,也是身份政治帶來的分野。當一個羣體有太多的負面信息,人們就會貼標籤,就會以一當十,以偏概全,認爲整個羣體都有問題,在生活中就會敬而遠之,比如女性就業就常常遭遇“生育之問”,因爲有些女性一工作就休產假讓企業很害怕。再比如中國某些地方歧視,比如對外地人的歧視,也是基於此。

這種歧視是無形的,比所謂的政治歧視殺傷力更大,因爲它並不說出來,而是心理的,是潛意識的一種表達。比如黑人找工作,可能並不會說黑人不要,而是看到一個黑人,心理就覺得不要,但拒絕的理由卻是,我心裏有別的想法。

黑人如果說抱怨,只能抱怨這種族羣的歧視,社會的偏見。

而這種歧視,或者說社會偏見,恰恰是身份政治所要批判的。

身份政治支持身份意識,讓人們知道自己是女性,以女性爲驕傲,知道自己是黑人,以黑人爲驕傲,知道自己是窮人,以貧窮而驕傲,別人不能干涉我,只能尊重我,甚至補償我。

當政治平等走向身份平等,也就進入到了更深的平等。當我們擁有了法律的平等,政治權利的平等,還不夠,還需要要文化的平等,身份的平等。我們不能歧視別人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也不能想當然地看待別人。西方的身份政治帶來的文化改造是對的,必須尊重多元文化。

但是如果身份政治走向歧路,變成了唯我獨尊,百家各唱各的,而沒有任何共識,那就會導致更大的裂痕。甚至區別對待某些身份羣體,那就直接違背了身份政治的初衷:平等!

如今,身份政治讓黑人族羣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能力,對任何的外界的打擊都太過敏感,動不動就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層面,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足夠努力、足夠專注、足夠像別人那樣喫苦。亞裔恰恰做出了好的榜樣,努力奮鬥,虛心學習,向主流價值靠攏,而不是去埋怨社會不公。

關鍵在於就業

亞裔也會抗議,但是抗議的是一種族羣的歧視,而不是經濟歧視。經濟上,亞裔自我奮鬥,但是在族羣上,亞裔希望白人能夠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對他們的文化、風俗和價值觀有更多的理解。

黑人則不一樣,試圖以政治來改變經濟。在政治正確、身份政治的壓力下,他們反而不去尋找黑人生活差的原因,而是從政治上補救,試圖以政治的優待來彌補黑人的經濟上的挫折。

而這是行不通的,是違反平等價值觀的,到頭來只會激發白人極端主義的反彈。

黑人的問題在於經濟上沒有競爭力,而不在於政治上的不平等。身份政治只能是尊重包容各個羣體,維持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和尊嚴,而不是說刻意去保持所有族羣的平衡,削足適履。如果以身份政治的名義,來給黑人發福利,那隻會製造一個“八旗子弟”階級:被社會供養,越來越喪失競爭力。

沒有誰的命更貴,人人生而平等。所謂的歧視性社會結構,文化歧視,也已經被打破,現在刻板化的印象,只能靠自己改變。怨天尤人的時代結束了,個人要擔負起責任。政治家的行爲必須基於現實,基於實際情況,而不是某些理論分析,某種偵探邏輯。如果從體制上來說不存在歧視,那就不要再動體制,而是從教育、觀念和行爲上找原因。別談那麼多主義,多談些實際問題,黑人的問題不是理論的,而是實際的。

最後,特朗普解決了黑人就業,比大學教師出十本書都強。弗洛伊德遭遇了警察暴力,但未必就是種族歧視,最多也算是一種族羣的區別對待。要知道在中國的地鐵裏,如果男的剃光頭,留長髮,穿得髒兮兮,那就很可能被查身份證。這很正常。

但是如果黑人不能培養出自己足夠的就業競爭力,那就真的要被弱肉強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