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作为全党工作部署中“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才能打赢打好“打出质量”“打出品牌”?顶着“国定贫困县”帽子的宜君县在这场战役中又施展了哪些“战法”?取得的战绩又是如何?

2017年,宜君县获得“陕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宜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该县探索出的“一股三带”扶贫模式在省扶贫办《陕西脱贫攻坚》简报以《宜君“宜农股”助推精准脱贫》为题全省推广;在全省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暨财政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五好新风助脱贫”被陕西电视台全国“两会”栏目专题报道。

2017年12月5日,备受全国上下关注的“2017年民生示范工程”评选活动正式拉开。“陕西宜君精准脱贫模式”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案例成功入围全国第一批25个民生示范工程案例行列。

全国唯一一家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县的创建县,宜君的普惠金融被世界银行确定为全球倡议项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聚焦宜君经验……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偏居一隅、任务艰巨的一个渭北山区县何以衍生出“宜君现象”?

“五个全覆盖”:普惠所有贫困户

在放大的陕西地图上,宜君是位居陕北和关中结合部的一个“点”。地貌特征山川峁沟壑相互交错,人均土地面积广,群众居住分散,农村水路房医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和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现状,是国定贫困县。全县建档立卡“回头看”共识别贫困村57个、贫困人口4075户11148人。面对这样的“家底”,该县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对照国家全面实现脱贫的标准,提前一年即到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底气”何来?源自该县持续创新探索出的接地气、管长远、实抓重推的扶贫模式。

——传统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宜君县将苹果、核桃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带动、果业大户引领、技术能人示范、果园托管等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技术大培训,技能大提高,品质大提升行动。如今,宜君县全县苹果达到26万亩,人均面积3亩,苹果产值已占到群众增收的半壁江山。

依托益丰源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核桃托管、技术改良、技术服务及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及核桃产业链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桃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核桃42万亩,并开发了青皮核桃、核桃干果、核桃乳、核桃仁、核桃茶、核桃油、核桃文玩、核桃家具等系列产品,带动605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养殖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宜君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在生猪养殖上引进新希望集团,投资3.35亿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9000头能繁母猪养殖场,采用“1+1+1+N”的扶贫模式,即“政府+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将村集体(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使宜君县涉及生猪养殖的20个村集体每村每年经济组织增收25万元以上。

同时,宜君县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发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学布局,在东部塬区将苹果、核桃、玉米芯粉碎成固体颗粒制作板材,在山区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食用菌棒加工为有机肥,促进全县农业果业向有机化发展,形成“畜、果、沼”一体化格局。

——光伏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引进江苏企业投资45亿元建成了3个光伏领跑基地和57个村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566.345MW,占地面积20000余亩,年产值8亿元。贫困村光伏电站每年可为贫困村增收35万元以上,平均为贫困户分红1500元以上。

——大力实施“扶贫就业车间下沉工程”,全县已建立毛绒玩具加工厂、中药种植加工、手工艺编织、核桃工艺品加工等各类扶贫工厂10家,认定就业扶贫基地9家,共计吸纳劳动力就业431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25人次。

——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全覆盖。全县117个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村用30万资金成立村互助资金协会,村光伏电站收益每户一年5000元,并注入50-200万村集体经济培育资金。非贫困村按照50-100万注入村集体经济培育资金。有力地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

挥出“组合拳”:矢志拔穷根

如果说“五个全覆盖”从面上破解了最为现实、最棘手的“钱从哪里来”等症结的话,那么,面对贫困户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来讲,“点穴式”因户施策扶贫“组合拳”挥舞得虎虎生风。

实施教育扶贫,解决“治本”问题。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不断完善社会资助扶贫体系,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扶贫项目;通过恒大集团援资2500万元,建成恒大实验小学一所,目前已投入使用;2017年以来宜君县积极争取资金总投资4767.02万元,完成了9所学校的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同时,争取改薄项目资金,全面改善了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

实施健康扶贫,解决“返贫”问题。宜君县本着让贫困患者“不跑冤枉路、不花冤枉钱”的思路,创新“医生+贫困户”服务模式,推行“医疗专家入户咨询、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二剂良方”。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达100%。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解决“住房”问题。结合群众意愿、结合改善环境、结合产业扶贫、结合精准服务,按照有管理机构、服务人员、就业门路、文化广场、生活设施的标准。截止2018年底,全县共实施危房改造8060户,“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281户3456人已全部入住。截至目前,全县22378户群众基本实现安全住房。同时,宜君县被铜川市移民办评为2018、2019两个年度实际入住全市单项先进县。

加强社会保障,解决“兜底”问题。建立“三共同”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兜底保障“6476”工程,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制定出台了《宜君县特殊困难人员(家庭)救助帮扶奖补办法(试行)》《宜君县落实赡养抚养义务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切实破解政策边缘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扶贫互助协会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贴息贷款,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及主导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硬件”问题。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累计投入8.9亿元,修建混凝土道路388.5公里、道路排水275公里、文化广场88个、标准化卫生室61个、安全饮水工程90处、水质提升88处,安装路灯9546盏,并全面改善了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了“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贫困村、贫困户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深化实施“激发内生动力十二项”活动,解决“扶志”问题。形成脱贫攻坚扶志启智立德宜君模式,以微信转发正能量、表彰先进、开办“宜民讲习所”、召开“细说变化颂党恩”座谈会为突破口,建立县镇村三级128个“宜馨超市”,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设立“红黑榜”晾晒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增强贫困户荣辱意识,破除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调动了非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提高了扶贫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强化就业,解决“造血”问题。为解决“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宜君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整合资源、因人施策、精准发力,四年来,全县共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641个。为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宜君县结合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主导产业技能培训。四年来,共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783人。

开展社会扶贫,解决“合力”问题。自东西协作以来,根据全市的统一安排,选派专人赴大丰区调研劳动力市场,洽谈就业创业扶贫协作工作,签定了劳务合作协议。截止目前,宜君县向大丰区提供了112名有就业意原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信息,共转移到江苏务工贫困劳动力77人次。

大兵团作战:尽锐出战

“战必胜”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宜君县借鉴军队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模式,按照“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军法从事”的要求,建立健全“总指挥管总、兵团主战、专班主抓、连排主攻”的作战体系,作战团、冲锋连、攻坚排、攻坚专班的密切配合协力攻坚,在实现目标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攻克短板难点上聚焦发力。为保证脱贫攻坚战有的放矢,狠抓项目落实,宜君县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承担了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参谋部”“作战处”“督导队”三大职责,统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截至2019年底,5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355户9727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6.15%降至0.77%。

眼下在宜君,确保2020年脱贫收官的“发条”越拧越紧,各级干部“剑出鞘,弓满弦”,他们正与贫困乡亲一道,手挽手,肩并肩,在小康的道路上踏歌前行。

(文/王根平 高雪妮 图/田晓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