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提及到的問題,本質是拍攝過程中的儘量靠近拍攝。

關於靠近拍攝,許多拍攝經驗豐厚的資深攝影人都有過很多善意的提醒,但是在許多實際拍攝中,大多數人經常會忽視這一重要理念,總是憑藉着鏡頭的變焦功能和“大長焦”的優勢而“隔岸觀火”、及長,其拍攝效果可想而知,不是畫面模糊,就是畫質太次,就是平常所說的畫面“通透性”極差,嚴重浪費了拍攝資源和降低了拍攝質量。

那麼,什麼是靠近拍攝和爲什麼要“靠近拍攝”呢?

所謂靠近拍攝,就是在鏡頭焦段、拍攝速度以及其他拍攝參數相同和獲得較爲理想的構圖畫面的前提下,使得拍攝者(或機位),儘量、盡最大可能靠近被拍攝對象;就是在實際地理距離、空間距離上,能近則近、能靠則靠、能小則小。

第一、靠近拍攝能夠獲得穩定的畫面

我們知道,實際拍攝特別是手持拍攝時,人手的抖動和操作震動總是難以避免的,當拍攝距離很近時,輕微的抖動或震動對於畫面的穩定性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同樣的抖動或震動在拍攝距離加大和很大時,最後落實到成像畫面上,就會將這一結果成倍的放大。就像我們手持電筒的光束照在近距離物體上時,持握電筒的手稍微產生的動作,投射到近距離物體上燈光影像變化會很小;但是同樣的動作而將電筒照射很遠的物體上時,投射到遠處物體上燈光影像變化就會變得很大很大,正所謂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如果是遠距離拍攝,同樣的拍攝速度和抖動或震動,由於遠距離的原因,就會使得畫面不實甚至很虛,形成“拍糊”的操作效果。

第二、靠近拍攝能夠獲得經濟的速度

當我們遇上拍虛、拍糊的時候,很多人首先想到是拼命提升拍攝速度。但是,提升拍攝速度一方面是會浪費了速度資源,因爲在光圈不變的條件下,提升了速度,必然會使用提升感光度來進行補償,提升了感光度,相對而言,必然會增添畫面噪點而降低畫面質量。

另一方面,有些場合的拍攝其實是不能肆意提升拍攝速度的。任意提升拍攝速度,就會降低運動物體的“動感”(比如舞蹈動作的拍攝),任意提升拍攝速度就會缺失動作的連續性和連接性(比如流水的絹絲般效果拍攝),等等。

第三、靠近拍攝能夠獲得通透的畫面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第四、靠近拍攝能夠獲得畫面的細節

很多人拍攝時經常會追求所謂“數毛”的效果,俗稱“數毛黨”。這個“數毛”,就是細節元素的精細刻畫和描寫。想要“數毛”,遠距離拍攝是顯然不能實現的,“遠看一枝花、近看豆腐渣”就是從反面闡述的這個道理。

想要“數毛”效果,固然可以通過變焦鏡頭的長焦端遠攝功能實現,但是,由於拍攝空間的塵埃、水汽等漂浮物的影響,距離越大影響畫面的通透性就越是明顯。

假如我們可以在近距離拍攝和遠焦端拍攝兩種手段中做選擇,毫無疑問,近距離拍攝自當是首選手段。

第五、靠近拍攝能夠節約有限的資源

現在的數碼相機,在光圈設置(尤其是大光圈功能)、速度設置和感光度擴展等方面,都具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空間。但是,只需細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像光圈、速度和感光度,其實都是“有限資源”,有拍攝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達成拍攝創意的前提下,一般原則是光圈能大則大、速度能慢則慢、感光度能低則低,這種思路的本質,就是最大化地使用“有限資源”,而不是任性地過度“開發”和使用有限資源。

不少的人,動輒就是用盡鏡頭的遠攝功能、拼命使用小光圈拍攝、無節制地提升拍攝速度和感光度,這些都是得不償失的,是在浪費資源、過度開發;有的人還有“炫耀”長焦和“炫耀”高感的思路等,都是不合理的作派。

當然,在有些拍攝場合下,拍攝距離是不可能讓你“充分”靠近的,比如對象的不可接近時,拍攝障礙的不可逾越時,近距離拍攝明顯存在危險時,以及構圖設計時的適當“預留”空間遭受“擠壓”時,等等。

我們需要優先保證的,一是構圖的合理性,不能因爲一味強調靠近拍攝而丟棄構圖畫面的合理性。

二是拍攝“隔空”的現實性,不能單獨追求所謂的靠近拍攝,而不顧客觀條件去冒險操作。

三是實際拍攝時,適度使用鏡頭光學變焦的便利性和實用性,發揮整個相機要素的長項和優勢,合理配置拍攝資源,使得達標(實現拍攝創意)、合理、安全等方面得以兼顧和最優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