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印兩國,歷史淵源,源遠流長。

四大名著的西遊記裏,就有一段插曲,唐三藏帶着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最終去的地方,是印度。這在歷史上,有真實的記載,也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就是從唐朝的被引進到中國的。

當然,在歷史上,中印兩國發生劇烈的戰爭,好像還沒有真沒有太多,也印象不深,但是衝突始終存在。最近,中印兩國邊境,再次爆發了局部性的衝突,讓很多印度人再次找到藉口,要抵制中國商品。

最近,在印度全國各地,有人呼籲抵制中國產品,停止雙邊貿易,人們焚燒中國家電和商品,一名工會部長甚至希望禁止餐館出售中國食品。

筆者,認爲,在全球化的今天,誰抵制誰都不會起太大作用,民族情緒和民族利益始終存在,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可是民族情緒,替代不了民族利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圍繞着民族利益運轉。

想起印度最近這個舉動,不禁讓人想起,我們也曾發生過類似的舉動,抵制日貨,抵制美貨等,只是不是印度而已。一個國家抵制另外一個國家,只能說明被抵制的國家,具有一定的優勢,過去很多年,日本美國等生產的商品不錯,而隨着我國國力的上升,國貨也慢慢不輸於國外商品,自然就不用抵制,老百姓還是會選擇購買國貨。

印度這類舉動,也充分證明了一點,中國製造的商品要優於印度,印度老百姓喜歡中國商品,甚至離不開中國商品,從小到手機,大到傢俱電視等等。在中印兩國發生衝突的時候,拿中國商品說事,也是一種民族情緒和情節的重要表現。

作爲中國,我們是不是也要發起類似抵制印度商品的舉動呢,恐怕沒有人,因爲中國人很少用到印度的商品。我們也就比較坦然地接受這種行爲,中印之間在競爭的水平上,目前確實處於下風,我們也不需要採取更多的舉動。

就像很多印度人發現,抵制中國商品其實一點用途都沒用,因爲大家都在使用,總不能把買到手的手機給砸了吧。用哪一款手機,裏面都有中國製造,中國製造已經進入到了全球產業鏈當中,滲透到各行各業。

從側面來看,印度抵制中國商品,大概率是很難成功的,相比較而言,印度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遠不及中國的水平,儘管有些方面確實可能比中國好,但是平均水平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

尤其當下的情形,全球疫情蔓延,印度防控壓力不小,經濟萎縮嚴重,如果這種狀況還要跟其最大的貿易伙伴糾纏,恐怕得不償失。有數據顯示,兩年前,美國以11.3%的份額小幅超過中國,成爲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然而,中國還是佔印度總體貿易量的10.6%,再加上中國香港的份額,實際上中國依舊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其實,中印之間的貿易戰,對印度影響更大,畢竟我國對印度的依賴度更小,印度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2.1%。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18年數據顯示,抵制中國製造可能會對印度貿易造成很大沖擊,印度15.3%的進口產品來自中國,只有5.1%的出口流向中國。

從各個方面來看,印度抵制中國,其實本身就是在損害自己的民族利益。中印之間確實存在競爭關係,不管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都是未來全球非常關注的兩大經濟體,但是就目前而言,印度和中國還是以友好交往的方式,更有利於兩國之間的利益。

總之,中印兩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國度,互通有無纔是兩國的根本,互利互惠有利於兩國民衆的切身利益,單方面抵制中國不利於印度自身發展,也利於兩國之間的友誼,不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