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代戰機的發展歷程,有一款武器就不得不提,沒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空空導彈。就是這款武器,使得飛行員由原來高貴的空中騎士,變成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空中刺客殺手。

空空導彈打擊目標

要說空空導彈對戰機發展的影響,可以說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空戰形式的改變,由原來的近距格鬥變爲超視距突襲;其次,是對戰機設計思路的影響,從原來的追求高空高速,變爲追求能量機動飛行。甚至,在整個軍事思想的應用、空軍的戰略地位、多軍種的配合等方面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發射遠程空空導彈的殲-20戰機

說道空空導彈,它的出現時期可能遠超大家意料。早在二戰時期的1944年4月,擁有衆多反人類黑科技的納粹德國就研發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空空導彈:X-4空空導彈。該導彈有一個尖細的頭部和像雪茄狀形狀一樣的彈體,擁有四片彈翼和四片更小的尾翼。這款導彈安裝BMW公司的109-548固體火箭發動機,並將燃料裝在螺旋管中,用壓縮空氣推動螺旋管頂部的活塞,將燃料逐步壓縮到燃燒室中,以延長髮動機工作時間。

X-4空空導彈

這款已經具備了現代空空導彈主要的特徵:由飛行中的飛機直接進行空中發射;採用無線電指令方式進行制導攻擊;能夠自動導引,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進行推進等。這些技術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是在現代,都是高科技的玩意。不過可惜,這款導彈還沒有成熟戰爭就結束了。

X-4空空導彈

二戰之後的五十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先後發展了第一代空空導彈家族,制導方式有紅外製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其中,紅外製導導彈包括AIM-9B響尾蛇和K-13。半主動雷達制導主要有美國的 “麻雀”-1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

第一代空空導彈的主要戰績就發生在中國的金門,中國和臺灣間著名的9.24金門空戰是世界上空空導彈取得的第一個實戰戰果。當時,國民黨F-86戰機飛行員用美製AIM-9B“響尾蛇”導彈擊落了我人民空軍米格-17戰鬥機1架。但是,在隨後的戰鬥中,這種裝備用先進導彈的戰機卻被只有機炮的人民空軍深刻教訓。

9.24金門空戰

到了60年代中後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二代空空導彈,主要代表有美國的AIM-9D響尾蛇、法國的馬特拉R530、俄羅斯的R-60T等。這代空空導彈在紅外製導的制導頭上普遍採用致冷型硫化鉛探測器,提高了探測靈敏度。同時,隨着晶體管技術的發展,晶體管電路被大量用於導彈上的信號處理工作。晶體管的使用使得空空導彈重量大幅度減小,可靠性和壽命也隨之大幅度提高。在爆炸引信方面,也才採用目前導彈普遍採用的紅外近炸引信。雷達制導導彈方面,則出現了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的美國麻雀3A(AIM-7E)導彈和英國的火光導彈。

越南空戰想象圖

毫無疑問,第二代空空導彈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升,以至於美國軍方自信的認爲航炮講成爲過時的空戰武器,空空將主宰空中的作戰。正是這種盲目樂觀的自信,使得美國在越戰戰爭中喫了一個爆虧。早期參展的美國戰機如F-105雷公、F-4C鬼怪,空戰武器只有導彈而沒有航炮,以至於出現了護航的戰鬥機被編隊中的轟炸機保護的尷尬局面。

據統計,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戰機共發射“麻雀”空空導彈589枚,僅55枚命中目標,命中率不到10%。同時,僅有一半數量的導彈能夠正常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