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雙修”主要是道家養生思想,認爲身心健康應同時兼顧,身心相依,缺一不可,這種觀點由來已久,即佛教重性輕生命,修煉“陰神”,道教則通過金丹大道修煉“陽神”,實現“生命長存,道教長生不老”,爲此,也有一些佐證性的例子,如佛教和道教學者爭相打坐、從揚州取瓊花的故事。

“生命雙修”主要是道家養生思想,認爲身心健康應同時兼顧,身心相依,缺一不可,這種觀點由來已久,即佛教重性輕生命,修煉“陰神”,道教則通過金丹大道修煉“陽神”,實現“生命長存,道教長生不老”,爲此,也有一些佐證性的例子,如佛教和道教學者爭相打坐、從揚州取瓊花的故事。

道教作爲一種本土宗教,與從東方傳入中國的佛教,從“鬥法”的比較來看,有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事實上,後來道教的丹道術吸收了很多佛教的禪修內容,道教的修身也影響了佛教,尤其是密宗,如果說這兩種宗教在第一次接觸時得分很高,那麼經過長期的溝通和融合,這兩種宗教不僅相互學習,而且相互印證,道教的“生命雙修”和佛教的“天道而不生”已經成爲判斷兩種宗教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些說法對教學的深入理解是不正確的。

爲什麼道教和佛教的區別不應該是“雙修”呢?

首先,佛教從來沒有忽視過“生”的問題,從釋迦牟尼的反弟子因“厭離”而毀身,到禪修的七種坐禪方法,再到佛教東進後智者治療大智官禪病的方法,再到摩尼教的“靜行”,“禪武結合”到密宗的“身功夫”和“脈輪”,都不是佛教對身體狀況的關注。

其次,佛教對生命的立場,衆生的生命形式是以知識、行動、行爲爲基礎的,這就意味着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生命”屬於“性”,所以佛教更注重“性”層面的“生命”,這不僅包括“身體健康”的內容,還包括“禍福呈報”的內容。

從實踐的過程來看,佛教所謂的“陰神”,實際上是以阿來亞的知識、摩納的知識和意識爲基礎的“一生體”,它是在色彩和接受都完成之後出現的,並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道教也有這個階段,道教“煉氣、煉氣、化神”之後,也是“陰神”先“離體”,道教中所謂的“陽神”,就是公衆看得見的“我的另一個身體”,事實上,在心物修養領域,它表現爲“性化”的“四大”,這個“陽神”和佛教化爲智慧後所能達到的“化身”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陽神”及其類似的“化身”是道教和佛教的終極內容。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道家“陽神”與佛教“化身”階段,道家與佛教都沒有“性”與“生”的區別,因爲在這個階段,“心”與“物”沒有區別,儘管在修行過程中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道教和佛教在根本地位和最終走向上是一致的。

兩大宗教在基本教義上的一致性、修煉過程中的可借鑑性和可融合性,使道教和佛教相互尊重,並各自有了更好的發展,從這一點上講,兩大宗教不應再把“生命的雙修”和“自然的不修”等問題確定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