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作爲頗具影響力的著名古典白話小說,《水滸傳》以發生在北宋末年的梁山泊起義爲背景,成功塑造了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條梁山好漢的形象。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宋江等36位義軍頭領在接受宋廷的招安之後,便鮮有記載。儘管在不少野史和筆記中,描寫了梁山好漢跟隨大軍北征遼國、南討方臘的故事,但後人對其真僞卻一直爭論不休。那麼,梁山好漢們究竟去了哪裏?歷史上還有沒有關於他們的蛛絲馬跡?

01

抗金先鋒

在有關招安之後對梁山好漢們的記載中,最爲有名的一位便是關勝,也就是小說中那位“大刀”關勝的原型。小說中,他在徵方臘後被任命爲大名府兵馬總管,但據《宋史》卷四七五和《金史》卷七十七所載,關勝其實是做了濟南府的守將。建炎二年(1128)冬,金軍大舉進攻濟南,知府劉豫嚇破了膽,欲舉城投降,但被關勝所阻。關勝率軍出城拒戰,屢次殺退金軍,展現了自己不俗的武藝和優秀的軍事素養,確實無愧於小說中他“馬軍五虎將之首”的稱號。但可惜的是,此時知府劉豫是鐵了心要投降。爲了給新主子一份見面禮,劉豫竟以赴宴爲名,在席間毒殺了關勝,而後降金。因堅決抗金而被奸賊所害,關勝死的是很光榮的,卻也和岳飛的最終境遇一樣令人唏噓不已。

而在《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引《靖康小雅》中有載:“……金人先屯兵縣中……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爲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這位“招安巨寇楊志”,就是受招安的宋江之部將楊志。從這則史料可知,楊志和關勝一樣,也參加了抗金戰爭,還在救援太原時被任爲先鋒。然而,此役中楊志的表現和關勝相比卻相差甚遠,他與金軍接戰後,因戰事不利便從小道溜走,結果導致後軍大亂,宋軍主將种師中也死於亂軍之中。

而在所有參與了抗金之戰的梁山好漢中,猶以張榮的戰績最爲出色。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軍以宗室完顏昌(金帝金太宗之族叔)爲統帥,從山東南下,連克楚(今江蘇淮安)、泰(今江蘇泰州)諸州,淮南震動。爲求自保,當地百姓公推原梁山頭領張榮爲帥,率孟威、賈虎、鄭握等人糾合山東義軍數千人,漁船二三百隻,暗自尾隨金軍南下。金軍發現他們後,立即派兵進攻,雙方在泰州附近遭遇。張榮遣小舟出擊,並佯裝撤退,將敵引至縮頭湖(今江蘇興化東)一帶。金軍主帥完顏昌以爲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牀增高,此時正值天旱水涸,金軍大船駛入湖內爲泥淖所阻,不能前進。而張榮早已佈置官兵一半乘舟、一半登陸,在附近山頭埋伏下來。見金軍行動受阻,義軍小船四出,用弓箭向敵射擊。金軍大船動彈不得,官兵只能從舟中躍出,登岸迎戰。就在金軍於岸邊尚未列陣完畢、手忙腳亂之際,山頭義軍伏兵四起,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金軍或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陣亡達五千餘人。完顏昌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衝開血路,方纔走脫。這場縮頭湖大捷和隨後岳家軍收復建康之戰,成爲當時宋金交戰中宋軍僅有的兩場勝仗(韓世忠的黃天蕩之戰雖有積極意義,但宋軍最後失利),不僅大漲了南宋軍民的信心鬥志,更將金軍勢力完全逐出淮河流域。

此役中,張榮、孟威、賈虎、鄭握等大顯神威的梁山義軍頭領,正是《水滸傳》中“阮氏三雄”和李俊等水上英雄的原型。宋廷聞訊後,立即擢升張榮爲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兼泰州知州。可惜的是,因爲宋高宗一味求和苟安,而宋廷對張榮這種義軍出身的武裝力量始終極度不信任(可參考後來辛棄疾的命運),張榮投宋後始終鬱郁不得志,最後只能終老南方。

02

結寨自保

在兩宋之交那個風雲際會的動盪年代裏,梁山好漢們除像關勝、張榮這般積極投身抗金之外,還有的則竭盡所能率百姓結寨自保。面對金軍的威逼利誘始終毫不妥協,彰顯了忠義的本色。

據《中興雜記》載,紹興初年,有梁山寇董平者以衡陽(今湖南衡陽)爲根據地,佔山爲王。他召集流亡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不數年積糧萬石,以致附近軍民爭相歸附,號稱十萬衆。金國扶持的僞齊政權以高官利誘董平,被其嚴詞拒絕。面對宋廷派來的圍剿官軍,董平堅持游擊戰術,從不正面交鋒,並不斷派出使者告知宋將,自己有心抗金,望宋廷成全。

這個董平,即是綽號“雙槍將”的梁山好漢董平的原型。有意思的是,此董平也因善使雙槍,而被稱爲“雙槍”董平。後來,朝廷派岳飛統岳家軍征討董平。岳飛遣人曉以大義,終使其於紹興六年(1136年)率部將柴進、燕青、張清、朱武(注意這些人應該就是小說《水滸傳》中同名人物的原型)及部衆兩萬餘歸順。據《行朝痛紀》載,因不滿宋高宗苟安求和的政策,加之對朝局腐敗深感痛心,董平于歸順三年後上表辭官。岳飛數次留之而不得,遂明白其心已決,準其而去。董平隨後和柴進等人往天台山出家爲道,後不知所蹤。

03

巾幗英雄

說完了男好漢,還有一位女好漢也值得一說,那便是小說中人稱“一丈青”的扈三孃的原型。這位女中豪傑乃是南宋初一路義軍首領張用的妻子,據《鄂國金佗粹編》載:“相州人張用勇力絕羣,號‘張莽蕩’。其妻勇在其右,帶甲上馬,敵千人,自號‘一丈青。’”起初,張用在東京留守宗澤麾下效命,但宗澤死後,繼任的杜充胡作非爲,弄得諸路義軍分崩離析。張用也不滿杜充所爲,拉大旗單幹,和其妻“一丈青”一起率軍在淮西抄掠,據衆數萬。後來,宋廷命張俊、岳飛征剿張用。岳飛因和張用是同鄉,於是寫信勸降張用。張用本來猶豫不決,但“一丈青”深知岳飛和岳家軍的英名,對丈夫曉以大義,終使張用率部投降。

張用歸順後,宋廷即授予其拱衛大夫、相州防禦使之職,封“一丈青”爲縣君(宋代命婦的封號之一)。不過,由於宋廷對義軍出身的將領百般猜忌,張用和“一丈青”隨後也就淡出了歷史舞臺。這位頗明大義的巾幗英雄,似乎未能在宋金戰場上建功立業,殊爲可惜(否則宋軍將多一個梁紅玉似的人物)。

元朝末期,由於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朝不保夕。這種大背景,滋生了底層民衆的反抗精神。於是宋江起義的英雄行事蹟被廣爲傳唱,愈發深入民心。其實宋江手下並沒有一百單八將那麼多英雄好漢,不過像關勝、楊志、董平等人,在歷史上均有真實的原型人物。元末明初的文人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整理各種民間傳說,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彙編和補充完善,纔有了今天的《水滸傳》。雖然結局各異,我們卻還是可以通過史料看到:即便在招安之後,各路好漢星散於野,但他們或積極效命疆場,或守護一方平安,始終不改忠義的本色,和那些王侯將相一起,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喫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