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秦汉时的女性有多自由?看完这篇文章颠覆你对古代女性地位的认知

文/有疾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一说起中国古代的女性,或许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冒出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等等概念。毕竟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总是受到压榨和剥削的一方。当然,凡事无绝对,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像吕雉、武则天、刘娥、慈禧这样权倾天下的女性,比之男性也不遑多让。

以上四位女性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但是她们的所作所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可是了不得的举动。

(现代社会认为三从四德是一种糟粕文化)

不过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以前,包括现在一些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上面,这仿佛是她们天然的使命。随着女权的觉醒,女性们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独立自主才是新时代的女性。

这就巧了,在秦汉时期,也有这么一批女性在大胆的追求婚姻上的自由,而且那个时候女性在古代社会中也是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艾玛·沃特森的名言)结婚自由择偶

说到女性,那几千年来绝对离不开的两个字就是——婚姻。

古代女性的婚姻是啥样的?绝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自己没有选择权,就连离婚的时候都是男方占据主动。但是在秦汉时期可不吃这一套,女性们是有自己选择丈夫权力的,甚至觉得丈夫窝囊还可以直接改嫁。

是不是有点震碎三观的感觉?

别忘了,西汉可是出过卓文君,她和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也被传唱了上千年。这或许有人就要说了,卓文君她爹后来不照样气得不行,不给钱吗?这不正是反映那个时候女性被压迫的状态吗?这还真不是。就拿现代社会来说,你见到一个帅哥,然后私奔,爹妈照样气得跳脚。这能说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吗?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秦汉之际的张耳,他的媳妇就是一个自主择夫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

「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

也就是说张耳的媳妇曾经嫁过一个平庸没本事的人,嫌自己的丈夫太窝囊了,就跑了出来。觉得张耳不错,又嫁给了张耳。她是二婚,张耳也丝毫没有看不起她的样子。换做其它讲究贞洁的朝代,这个女子指不定被骂成什么样呢。

当然,张耳媳妇那明晃晃的「富人」二字也是不可忽略的,最起码是一个地方富豪出身,任性一些也可以理解。那么张耳一个流亡在外的人似乎也没有什么过多选择的余地。

而且似乎在贵族阶层之间也流行这样。

(张耳剧照)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经嫁过两任老公,都是开国功臣之后。在选第三任夫婿的时候,平阳公主:

「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

虽然说选择的范围狭窄,但是这和古代尊卑秩序产生的阶级壁垒有关。骑奴出身的卫青在显贵之后娶了曾经的主人,而且这显然是平阳公主有意于卫青,然后顺着左右人递上来的台阶就走下去了。假如平阳公主不愿意,那么她会嫁吗?肯定不会。

当然,除了结婚之外,秦汉女性们离婚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平阳公主与卫青剧照)离婚女性有权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离婚一般都是男性占据绝对的主动,女性只能忍气吞声。什么夫为妻纲,嫁了男人就得一辈子绑在他的身上。但是在秦汉时期却有些不一样。

先前提到张耳妻子的第一任丈夫懦弱无能,横竖看不顺眼,所以她就毅然离开他的身边,嫁给了张耳。这有些现代人的感觉,看不顺眼,觉得日子过得不顺心,直接离婚挑一个更好的。

西汉后期的大臣孔光说过「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意思就是能过得下去就过,过不下去就离。虽然这不能代表那个时候普遍的行为观点,但是也足够反映一部分社会现实。

(秦汉之际的婚姻观与现代颇有相似之处)

就像平阳公主另嫁卫青的理由就是平阳侯曹受「有恶疾」,活不长了,一个公主守寡也没有意思,于是改嫁。

当然,这些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干出来的事情,不能说平民百姓也这样。不过朱买臣和他媳妇的事情却说明,有的时候百姓在离婚的事情上也有女性做主的权力。

朱买臣年轻的时候很穷,他媳妇家也不是富人,所以两个人:

「常艾薪樵,卖以给食……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朱买臣和其妻子)

朱买臣的媳妇嫌弃朱买臣穷得不行,选择离婚,朱买臣根本没有办法阻拦。而且在离婚之后他的妻子也没有背上「嫌贫爱富」的骂名,见到朱买臣吃不起饭的时候还专门接济过他。

再嫁的人还有很多,像陈平的妻子先后嫁过五次、汉景帝的皇后在入宫之前嫁过一次、苏武的老婆、蔡文姬(有争议)等人都有过离婚再嫁的事迹。其它的不敢说,最起码在女性的贞操观念上,秦汉时期并没有别的朝代那么严格。

当然,受限于篇幅,并不能将所有的例子都一一展现出来。但是这也足够说明在古代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码事情,并且还不是孤例。

(文姬归汉)冠姓权

前一段时间,女性的「冠姓权」成了网上一个热议的话题。持什么观点的人都有,有的人认为跟男方姓天经地义,有的人认为跟女方姓也未尝不可,吵得不可开交。其实这都是西周之后宗法制的体现,给孩子男方的姓氏,证明是男方的孩子,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以继承自己的家产。

(传统宗法制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下,冠姓权的争议一直存在)

不过在汉代的史书中却有这么一种奇特的景象——在书写太子的时候,经常用母亲那边的姓来称呼:

汉景帝的儿子刘荣,在没有被废之前就被称为「栗太子」,因为他母亲叫做栗姬;

巫蛊之祸中的刘据,被称为「卫太子」,因为他是卫子夫的孩子;

淮南王刘安的儿子被称为「蓼太子」,因为他母亲姓蓼[liǎo]。

(电视剧中的卫太子刘据)

虽说平时的称呼比不上姓那么重要,但是能在日常生活和书写中将母亲一方的姓展现出来,这在历史上已经让人足够惊奇。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只在贵族阶层中体现。

而且这也谈不上是避讳的原因。因为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在当时被称为「窦太主」,这个「窦」字就来自于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那个时候窦太后的威望在朝中无人能及,汉武帝在窦太后在世的时候根本不敢违抗她的命令。

这够得上「为尊者讳」的水准了,但是却偏偏没有避讳,说明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只能解释为当时候在贵族阶层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

(电视剧中的窦太后)参政与封侯

汉朝女性参政也是一个特色,基本上没有断绝过。汉朝之所以外戚政治发达,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女性在朝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

吕雉已经相当于一个事实上的皇帝。从她开始,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西汉末落时期的王政君等人。东汉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就在外戚与宦官这两个圈子里打滚,垂帘听政的太后总共有六位。

(吕雉剧照)

正是因为这些女性具有相当的地位,能够在朝廷中站稳脚跟,所以才有了诸吕之乱以及窦婴、田蚡、王莽、梁冀、何进等权倾一时的外戚大臣。可以说一个嚣张跋扈的外戚大臣身后必然有一个在后宫中威望甚重的女性。

其实不光是参政,就连我们印象中男性的特权——封侯都有女性的份。虽说封侯只是一个名誉性的称号,但这也是地位的象征,封侯的男性很多,女性就不多见了。

(皇权与外戚、宦官之间的关系)

就像在诸吕之乱之后,陈平、周勃等让刘恒继承皇位,在写给他的奏疏中就有:

「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琊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两千石议……」。

古代写这种奏章排位是很重要的,一般就是位高的排在前面。

阴安侯是刘邦二哥媳妇的封号,她能够和一班大臣们坐在一起讨论皇帝的人选,并且排位还排在诸位大臣的前面,可见其地位。

在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也曾经封萧何的老婆为酂侯;封自己的妹妹,樊哙的媳妇为临光侯,并且都有一定参政议政的权力。

(电视剧中的吕雉)结语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女性地位在历史上基本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女性仿佛天然就是男性的附属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花天酒地,女性就得在家贤良淑德、恪守规矩。但是总体来看,秦汉时期的女性就没有后世那么多规矩。

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规模,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慢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出现了刘向的《列女传》、班昭写的《女诫》等现在看来完全就是糟粕的东西。

(刘向所写的《列女传》)

当然还有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这就让寿命比较长的女性占了“便宜”,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在独尊儒术之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种热情而又奔放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消除,在整个社会风气的带动下,女性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由于史料的限制,也只能说明女性相对自由的情况只是在富人阶层和贵族阶层中出现,而且有点熬资历的意思。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或者身边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大树的时候,女性的地位也会跟着水涨船高,甚至可以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你有没有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很应景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