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圓形木盒成對,直徑25.5高12.3釐米,單手託太大、雙手捧剛好,美其名曰“捧盒”,是過去裝糖果、點心的盛器。

圓盒分上下兩個部分,盒、蓋均用整木挖成,以數道線腳裝飾,造型簡潔但不簡單。

木盒正圓形,頂面平整、光素無飾,壓一道邊線,向下圓弧形舒展,然後稍微外翻,起細鼓陽線。

線條寬窄並不相同,細微差異帶來豐富變化。

盒子裏面,加工車削留下的圈紋清晰可辨,蓋頂內向內落堂凹進,釋放掉外面凸起引起壁厚不均而產生的應力,以降低木器因幹縮溼脹開裂的可能性。

外壁豎直,蓋口、盒口沿各起一道陽線,既爲裝飾,更起到加固的作用。

盒子下半部分,子母口向內縮進,內沿也起一道陽線,避免邊緣過薄而易損,這在傳世盒箱中不多見,盒底也落堂造,道理和上面是一樣的。

盒身外側,在向下等寬位置起一道脊線,使上下裝飾對稱起來,然後弧形內收起圈足,底部掏薄,與盒蓋頂面凸臺相對應。

兩隻一模一樣大小的木盒傳世品,可藏、可用還可以觀賞,擺在一起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有人說捧盒並非明式器型,不在經典著述之列,形制上無憑無據,說不定會影響到未來的收藏前景。

其實,千百年來,捧盒一直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紅樓夢》裏也有它的身影,普及程度不亞於官皮箱或鏡臺等明式傢俱。

就黃花梨木器而言,傳世捧盒的數量很少,直徑超過二十五釐米且成對的更是極其罕見,難怪它們一出場就成爲藏家競相關注的焦點。

問題的關鍵在於,顏色發暗的圓捧盒真的是黃花梨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