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傳來

武漢兩湖隧道工程

本月底即將開工

這條隧道下穿東湖、南湖

既連接過江交通

又分擔二環線交通壓力

武昌中心城區將迎來又一條

南北向骨幹快速通道

上下雙層隧道

小汽車專用,全長19公里

兩湖隧道工程示意圖

兩湖隧道工程北接秦園路和東湖路,南連三環線,全長約19公里,爲小汽車專用道路,設計車速50公里/小時。採用“隧—路—隧”總體建設方式,以地下隧道爲主。爲提高隧道運營安全性,在卓刀泉北路設置地面段,以此爲界,分爲東湖段和南湖段。爲節約用地、減少拆遷,隧道內設計爲上、下兩層,分別行駛不同方向車輛。

東湖段

東湖段全長約11公里,設置雙主線,呈“Y”狀,即分別從秦園路接線、東湖路接線兩條主線引出,然後逐漸併線,長度分別約爲5.9公里和4.1公里,均爲雙向4車道,併線後爲雙向8車道,採用盾構施工。

東湖段盾構隧道斜剖面圖

據悉,之所以呈“Y”形,一開始有分叉,就是考慮到長距離、中短距離多個方向的車流出行,漢口方向的長距離車流可通過公鐵隧道過江後,接兩湖隧道秦園路接線到達光谷、南湖方向,水果湖區域的車流則可就近通過東湖路接線快速前往光谷、南湖方向。

東湖段盾構隧道橫斷面圖

南湖段

卓刀泉北路地面段長1公里,南湖段主線與此相接。南湖段主線全長8公里,雙向6車道,採用盾構施工。通過預測遠期交通量,從漢口、武昌區域前往南湖方向的車流不會那麼大,且過東湖出地面後將提前分流一部分到其他方向,因此東湖段採取8車道,南湖段適當減至6車道。

南湖段盾構隧道斜剖面圖

值得一提的是,南湖段盾構直徑爲15.5米,超大直徑國內居首,是國內最長、世界規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

南湖段盾構隧道橫斷面圖

設計單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湖隧道整體建設條件複雜,“不亞於過江地鐵的建設難度。”地下分佈岩溶、硬巖、軟硬不均的複合地層,在同等級別的盾構實施條件中,極其少見,項目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前列。

武昌增加一條南北中軸線,

將破解東湖、南湖片區路網瓶頸

爲何要建兩湖隧道?武漢城投集團總工辦負責人介紹,兩湖隧道位於武昌中心城區南北向中軸線位置。

目前,武昌片區受東湖、南湖、鐵路走廊及一大批高校、大型企事業單位分隔,形成多個“封閉型”片區,南北向溝通不暢,區域出行受阻。高峯期擁堵嚴重,尤其是水果湖隧道、珞獅北路擁堵成爲常態。

兩湖隧道工程平面圖

通過路網結構分析,目前武昌地區南北向僅友誼大道-中山路、二環線等兩條貫通性幹路,需要構建新通道均衡車流。爲應對持續增長的交通壓力,必須從地下工程入手,建設一條既能順接過江交通、又能分擔二環線交通壓力的南北向交通幹線迫在眉睫。兩湖隧道工程應運而出。

兩湖隧道沿線共設8個出入口

隧道建成後,將形成一條平行於珞獅路的南北向大通道,可改善二環線(水果湖隧道、珞獅北路段)的交通瓶頸和擁堵狀況,完善武昌地區骨幹路網,解決南湖、水果湖地區居民出行難,適應區域交通長遠發展。對於東湖風景區,可有效分流景區周邊道路如東湖南路、卓刀泉南路的交通壓力,形成交通保護走廊,提升景區周邊的慢行交通品質,方便更好地保護和管理景區。

對湖泊“佔一還一”

隧道埋深在湖底20米

全長19公里的兩湖隧道,其中盾構總長度達13.3公里。爲保護湖泊水體及景區環境,大多采用地下盾構隧道方式。

武漢城投集團總工辦負責人介紹,兩湖隧道建設前,經過了一年多的專家論證,“工程要下穿東湖、南湖,經過5A級風景區,考慮到保護生態和景觀,前後組織了3次專家論證會,邀請多位院士、勘察設計大師對工程技術方案進行把關。涉及建設用地選址、水環境影響評價、佔湖論證等相關程序均依法依規獲得主管單位審批同意。”

19公里如果全部採取隧道方式,駕駛者容易疲勞,一旦發生事故也不容易疏散,從安全性、舒適性考慮,東湖段和南湖段通過地面段連接。

地面段涉及佔用部分湖面,根據武漢市湖泊保護“佔一還一”的佔補平衡原則,還湖工程將同步實施,確保工程建設完成後,東湖總體容量不變、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設計方表示,採用隧道方式,對周邊影響最小,對湖泊保護最好。湖底隧道絕大部分採取盾構法,埋深在湖底20米左右,未穿越核心湖面。施工時將採取一系列環保、水保措施,嚴格控制生活垃圾、棄渣處理,以及施工污水處理排放,同時採取環保管理、環境監理和監測等措施,有效減少施工對東湖水體的影響。

兩湖隧道建成後,可將卓刀泉北路和南路的地面交通引到地下,對地面的環境進行提檔升級。此外,還可將現在東湖南路的車流引入地下,從而釋放地面空間,造福市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