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日食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是進行科學觀測的好時機。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研究太陽表面活動,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研究其他太陽系天體和現象。"6月2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海斌亮相快手直播間,爲廣大老鐵科普日食形成原理、觀測條件等天文知識。

當天,10年一遇的"金環日食"在中國境內登場,快手聯合墨跡天氣、北京天文館-BJP、湖北省科學技術館、中國天氣網、中國科技館、風雲衛星、空間氣象,以及"科學家來了(探祕哥)"、"探索宇宙(鋒輪)"和氣象媒體人"追風者輕揚"等快手科普達人共同推出日環食系列直播,通過實時觀測和相關知識科普,從不同維度對此次"金環日食"進行展示和解讀。

數據顯示,當天的"金環日食"系列直播,累計觀看人數多達2654.4萬人,點贊超過366萬。

不只天文知識,快手科普知識內容體量驚人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廈門觀測點的太陽,正在一點點出現初虧,從初虧到日環食還要大概20多分鐘的時間。"在墨跡天氣官方號的直播中,主持人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了此次超級日環食從初虧、環食始、食甚、環食終、復圓的5個階段,並連線日本宮崎、連麥"科學家來了(探祕哥)"等快手科普達人,邀請日本文化專家賽娜、天文攝影師吳迪等嘉賓亮相直播間,全方位解讀此次日環食。

事實上,在快手,大衆不僅可以瞭解到有關於日環食的大量天文知識,更有海量知識庫在線開放。目前,快手科普知識的內容生態體量巨大,知識內容的生產和消費需求旺盛,且增長速度驚人。

據《快手知識社交生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快手知識內容創作者總量已超過54萬,其中職業技能領域知識創作者超過28萬,生活百科知識短視頻創作者超過15萬,超過10萬的通識教育創作者在快手分享知識。

創作者規模巨大的基礎上,快手的知識內容量同樣不容小覷。2019年快手知識短視頻內容量接近1.2億條,知識直播達到40萬場,合計總時長約10080年,知識圖片作品量達到862萬條。這些作品涵蓋了工程技術、工業技能、農業技能、自然科學、醫療健康、生活妙招、語言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豐富的內容矩陣爲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強互動性賦能知識科普傳播及內容創作

當天,在直播間欣賞"金環日食"的老鐵基本分爲了三大"陣營":一部分網友化身"外景記者",實時發佈自己所在地的最新動態並參與在線討論,還有一部分網友則求知慾旺盛,在直播間就觀測和拍攝日食的知識與專家進行實時互動。第三類網友則將快手直播間變成"許願池",在"金環日食"出現時,狂刷各自對於學業、工作、家庭、健康的各種祈福內容。

不難看出,快手用戶對於優質的科普內容有極強的互動意願。《報告》顯示,在快手,90%的知識內容消費者曾與創作者互動,其中,與創作者進行動態互動的點贊、評論及參與直播的行爲比例,已超過了以靜靜欣賞爲主的賬號關注的行爲比例。近92%知識內容消費者參與過知識內容的互動與傳播。

與此同時,會與粉絲進行互動的快手知識內容創作者比例同樣高達95%,對他們而言,回覆評論、直播互動等淺層互動方式是開啓人與人真誠交流的第一步。其中,創作者往往更青睞於進行有內容價值的評論互動,如等待解答的疑惑、對知識作品的建議等;同時,出於吸引新粉絲、服務好老粉絲的願望,開直播成爲創作者重要的互動手段之一。

綜合來看,快手知識內容消費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多層次、高頻次、即時性的互動交流,利於內容消費者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識,也提升了內容創造者的創作熱情,進而推動了知識的科普傳播效果。當下,快手已成爲全民學習各類專業知識的重要渠道與平臺之一,正在通過知識社交助力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