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散文《参加葬礼的名人》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他因为少年时参加的葬礼太多,渐渐成了家乡的名人,大家都叫他“参加葬礼的名人”,人们一致认为“名人不来,葬礼就举行不了”。大概在他十五岁左右,他又参加了一场葬礼赶回(地名,在畿内的西侧)的表兄家里。表妹接过那件汗湿了的和服,跟他说了一句话:

真讨厌!哥哥的衣服净是坟墓味。

什么是坟墓味呢?表妹说,就和烧焦的头发一样。

这句话一直留在川端康成的脑海之中,直到写进他的文学作品里,到现在甚至也成了解开其死亡之谜的一把钥匙。

1972年4月16日下午2时45分,刚获得诺奖三年多的川端康成对家人说出去走走,直到晚上9时多也没回来。家人以为他也许是去1月中旬买的新工作室那边写作去了,就差助手过去找他。谁知却在浴室里发现这位大作家含着煤气管自杀,身边还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没有发现任何遗书,一个字也没留下,他对世界守口如瓶。

这位以“余情美”蜚声世界文坛的大作家,连自己的死亡也布置得如同一场仪式,似有无限意蕴,又似话已说完,总之充满了说不尽的余情之美。

关于其死因,有说与17个月前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有关。全日本都知道,三岛由纪夫已被他视为文学上的理想接班人,川端自杀之后,许多评论家都坚持认为是三岛之死在他心上撕开了一道无法形容的缺口。

不久,他支持的秦野章竞选东京都知事惨遭失利,对他打击更加之大。秦野章当过警察局长,川端认为他了解人间罪恶,不惜以衰老年迈之身、诺奖得主之尊亲自上街头讲演、拉选票,报酬分文不要,反而倒贴了不少,更且引来了文艺界的错愕和非议,如此他仍然在所不惜。但随着秦野章的失利,普通人也会觉得丢脸,何况川端这等心思敏感的人呢?评论家认为,这两次事件,都为川端康成蒙上了一层“死影”。

对普通人而言,死字经常挂嘴边,什么笑死、哭死、羡慕死、丑死……百无禁忌,但对有些活得严肃认真且又多愁善感的人而言,这死字是万万不能轻言的,一旦说出口,那便是死志已萌,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了。

当我们回溯川端康成的一生,便知他少时多有不幸,那件充满坟墓味的衣服便是最悲凉的证明。

首先是他最亲近的家人一个接一个身故。他一岁时,父亲患肺结核去世,两岁时母亲也染上了肺结核病故,七岁时最疼爱他的祖母也忽然离开人世,十岁时又接到了寄养在远方姨父家的姐姐夭亡的噩耗。留下他和双目失明的祖父二人相依为命,到了十四岁的时候,祖父却又撒手人寰。

在侍候祖父的病榻旁,川端康成写下了《十六岁的日记》一文(其时他周岁十四,虚岁十六)。他眼看着病魔无情的手扼住了祖父,将其灵魂一点一滴抽离出他的身体。先是难受,解手和翻身需要孙子的帮忙,然后是痛苦的哀嚎,三十五天不大便;最后话声一天比一天低沉,连哀嚎也变得有气无力了,但还不断地念叨,念叨着川端家唯一的根、唯一的孙子,将他一个人孤零零留在人世间怎么办?

祖父死后,川端康成就变成了“没有一个亲人、失去家庭的人”。这年八月,舅父收留了他,后来辗转住在各个亲戚家、学校宿舍和公寓里。随后又是姑奶奶的葬礼、伯父的葬礼、恩师的葬礼,以及其他亲人的葬礼,在二十二岁这年的暑假,他一连参加了三次葬礼。

他此时已熟谙葬礼上的一切事务,穿着亡父留下的罗纱礼服、脚蹬白布袜子,手里持着念珠,到亡者家里吊唁。出殡的时候,他手持念珠和团扇,一举一动都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合乎礼仪,用文章中的原话来说,他总能“驾轻就熟地扮演了角色”,连比他年长的表兄也瞠目于他的熟练。

他说:

我熟悉摄津地方的葬礼习俗。一方面是由于不时遇上亲戚的亡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繁文缛节,彼此都要参加对方的殡仪,这些葬礼,我都代表家里人去参加了。我参加最多的,是净土宗和真宗的葬礼,但也了解禅宗和日莲宗的仪式。光凭我的记忆,就见过五六次人们弥留之际的情景。还见过三四回人们先用笔蘸死水首先滋润死人的嘴唇。也曾按顺序第一个或是殿后烧香礼拜,还常去收拾遗骨和收藏遗骨。对于人死后的七七法事的习俗,我也了如指掌。

他参加的葬礼实在是太多了,连寄宿这家的表嫂也说他,“你简直像殡仪馆的人啦”。表妹就是这家的女儿,说他的衣服充满了坟墓的味道就出自其口。

人们开着川端的玩笑,却没有人试图理解他内心的悲凉。

在一场又一场数不清的葬礼上,川端康成又和幼时的那个接连失去亲人的少年会面了。失去父母时他尚是婴儿,并不知道那些热闹的场景意味着什么,他或许看到了人们在葬礼上垂下双手低头进香,但转瞬便忘。失去姐姐和祖父母时,他已约略明白了人世的苦痛,开始有了无依无靠的悲凉思绪,但对于失去亲人的苦切仍然体味不深。直到后来那些葬礼,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反而比其亲人体会到了更深的哀切之情,这便是他虔诚的根由,因为他祭奠的已不单是逝者,更是早已逝去的家人。

而我们看到,这种悲凉的思绪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所谓深情缱绻的文字,所谓文有留白的余情美,根子里都是这种情愫。

想来诺贝尔奖颁奖礼的盛况,对他而言亦如同一场葬礼。同样需要盛装出席,同样地也看到了年少孤贫的自己,因而也起了同样的告慰之情——对亲人。

而既然获奖证书上面写的是他“川端康成”,那么自然而然,这场盛典就成了他自己的葬礼。

既然葬礼早已经举行了,又因两番打击而生出死志,那拖着这残躯活在这悲凉的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离别和死亡。《伊豆的舞女》最后,“我”与舞女在朦胧的初恋之后告别,舞女固然伤悲,“我”却扑簌簌的落泪。《古都》的最后,千重子决定离开孪生姐姐苗子,并决定隐姓埋名、从此再也不见。《雪国》的最后,岛村喜欢着的女人叶子掉下楼摔死,而喜欢着他的女人驹子也发疯了。

《古都》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垂青的三部作品之一,另外两部是《千只鹤》和《雪国》。

《雪国》,这两个字都很普通,组合起来就有一种柔情万种而又冷冽凄怆的味道。而其开篇,便是这种味道,已成为名句: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我们的男主人公岛村就是看着这样的景色,数次进入雪国旅行。岛村本是东京的富家公子,已娶有妻室,他到雪国本来是无所事事地散心,却遇到了倾心于他的艺伎驹子。驹子是不幸的,想干干净净的活着,但迫于生计只能沦落,岛村是他的恩客,她爱上了他,所有的小脾气也只对岛村发,这使得岛村对她时而爱怜时而讨厌。同样迫于生计的还有叶子,她拜托岛村带她去东京,或者成为岛村的女佣,或者成为医院的护士,但她对未来又太不确定,以至于刚说出口就否定了对未来的规划。

总之,《雪国》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甚至也不够有趣,真正使它蜚声文坛的,是其中那些文字。打动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则是这些文字透露出的敏锐感觉和高超圆润的创作技巧。如叶子与岛村交谈时的笑声被如此描写:

这笑声清越得近乎悲戚,听来不像呆痴的样子。然而这声音陡然扣动了岛村的心弦,尔后又消失了。

清淡、典雅、纯真,深得《源氏物语》的精髓。

日本人的内心就是这样啊!

这就是《雪国》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中“抒情文学的最高峰”的原因吧?!

我国很多作家都承认受到过《雪国》的影响,如曹禺、莫言、余华等大家,红极一时的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也是受到过影响的,他的成名之作《幻城》第二部分干脆就叫作“雪国”,而郭敬明的文字动不动就是排山倒海的忧伤,恐怕也是学自川端康成,只是不像罢了。

或许你愿体会川端的悲凉,或许你欲品味川端的文字,或许你想看看连诺贝尔奖评审也倾倒的东方格调……那么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下面这本全新精装本《雪国》,还包括另一部经典作品《湖》,买一赠一,只需23.36元,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