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實踐專業課怎麼上?

武大電子信息學院

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團隊

用執着和堅守

打造600多個家庭“電子實驗室”

來看看他們怎麼做的吧

不少一節課 不缺一個學生

不減一步動手環節

6月21日下午17:30,隨着三個實驗班級的師生完成課程總結,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團隊全面完成本學期所有實驗教學任務,爲165天的教學畫上一個暫時的句號。

從1月9日到6月21日,面對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不少一節課,不缺一個學生,不減一步動手環節”是這個團隊堅持的原則,他們以自主研發的集成儀器技術爲核心,爲學生構建了600多個家庭的“個人電子實驗室”,制定基於個人實驗室的全面課程計劃,老師們分包了100多萬個元器件,投遞了600多個實驗包裹,將實驗儀器和實驗器材送到學生家中,開展了一場全員參與的實驗教學博“疫”戰。

小平臺有大作爲

1月9號,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學實驗中心大樓格外熱鬧,來自電子信息學院和物理學院7個專業共246名同學分成6個培訓班,啓動了電子競賽培訓。1月15日,集訓結束同學們帶着團隊統一配發的便攜式微處理器開發平臺,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微處理器技術和系統開發集中培訓

誰也不曾想到,這小小的平臺,竟成了疫情遭遇戰中同學們手裏有力的硬件“武器”,使他們得以堅守實驗桌、開展獨特實驗學習模式。利用這個平臺,同學們順利完成了微處理器相關的數據儲存、通信、數字鐘等系列實驗。

同學們完成的數字鐘系統

硬核課程全面開展

2月17日,武漢大學全面開始線上教學,作爲嚴重依賴於實踐環節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如何開展實驗教學?老師們一直在思考。最終,學院明確提出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軟件類、仿真類實驗“應開盡開”,不得推遲教學計劃,硬件類實驗要盡最大努力創造實驗條件,力爭“能開盡開”。

全面開課前,老師們進行技術培訓和教學研討

依託有限的硬件平臺,同學們利用自己手裏的開發平臺,開展了一場疫情主題作品設計活動。他們用疫情播報終端、疫情防護小遊戲、漫畫、詩歌等作品,描繪了武大學子在疫情中堅守課桌的時代畫像。

同學們設計的疫情主題作品

作爲核心基礎實驗課程,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集成電路等課程在沒有專業儀器和平臺的支持下無法實施。當很多高校紛紛採用仿真實驗或遠程實驗形式代替學生動手實驗時,電子技術實驗團隊堅持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課就是“實驗”課,只有實際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纔是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理念。

即使沒有學生在,老師還是堅持在這裏開展實驗教學

學生收到的個人實驗室器材

“隨時隨地開展實驗教學”,是團隊的初心,他們自主研發了融合示波器、信號源、電源、頻譜儀等12種電子儀器功能的集成儀器技術。“基於這臺約A4大小的儀器,在任何地方,只要連接一臺電腦,就可以搭建成一個移動的個人電子實驗室。”團隊負責人周立青老師介紹。以集成儀器爲核心, 600多個家庭的“個人電子實驗室”建起來啦!

學生在使用“個人實驗室”設計作品

爲確保學生能夠在家順利開展實驗,團隊從多方面進行充分的準備。所有寄給學生的儀器逐臺檢測,確保功能完備;所有實驗耗材逐個論證參數,哪怕小到一個電阻的阻值;所有耗材全部按照兩倍以上的數量進行配置,同時設置替代實驗方案;所有實驗項目安排責任教師進行反覆論證,要求老師必須進行實驗設計預演;保持雙師制結構(1個主講教師和1個實驗教師),確保師生比在1:15以內;改善講解環節,安排6名老師逐堂集體備課;十幾位老師全天在線答疑,及時通過視頻連線進行指導,直到問題解決…...

實驗中心老師分發打包器件

老師在線答疑解惑

老師在線答疑解惑

武大,你值得擁有

“看着這些學生認認真真做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代永紅老師在第一輪實驗結束時這樣說到,“值得”,也是團隊所有老師最驕傲的回覆。同樣說“值得”的,還有學生和家長們。

在課程驗收環節,同學們需要通過視頻連線方式,現場向老師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很多同學請來了家長作爲測試助手,有位家長說:“從來沒想過學校會爲了孩子的實驗,專門寄來這麼多的實驗設備和器材,更沒想到的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對學生的實驗課程要求沒有一點降低,看着孩子每天熬夜做實驗,感覺到孩子選擇武大很值得也很幸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