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寫道,這是西方經濟學的著作,但他也有另一本耗盡畢生心血的書——《道德情操論》,在西方,這本書比國富更具影響力。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寫道,這是西方經濟學的一部著作,但他也有另一本耗盡畢生心血的書——《道德情操論》,在西方,這本書比國富更具影響力。

《周易》說:“一陰一陽爲道”,如果說“國富”是“陽”,鼓勵人們大膽地競爭財富,那麼“道德情操”就是“陰”,這使得人們在競爭的過程中依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那麼什麼是道德?亞當斯密時期,英國商業文明興起,市場經濟逐漸成熟,商業社會的倫理與宗教社會的倫理有很大不同,亞當斯密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適合社會的新道德體系。

慈悲是美德的基礎

道德情操理論從人的同情出發,探討了什麼是美德,在史密斯看來,同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在他看來,同情心不僅是一種對他人痛苦和悲傷的憐憫,還包括每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同情他人是一種對他人幸福或悲傷的換位思考。

史密斯在同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善良和正義的道德觀念,仁愛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強迫,沒有仁愛就不會受到懲罰,仁愛可以壓抑人們心中的自私和貪婪,它是一種超越他們所生活的階級和社會侷限性的心靈,但史密斯也指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不恰當的同情心會滋生腐敗感,因此,如何正確使用和控制你的同情心是更重要的。

正義是另一種美德,它比友誼、慷慨和仁慈更爲嚴格,沒有正義,人類社會就會崩潰,基於正義感的規則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他所說的正義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道德底線,在商業社會中,公平正義是維護商品交易秩序,保證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

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向公衆傳播,那麼它在道德上就不受歡迎,也有風險,因爲它註定會威脅社會穩定,”

正派的激情是另一種美德

持傳統道德觀的人認爲,商業社會帶來的是消費主義的盛行、道德的淪喪和資本引導下的道德缺失,然而,史密斯並不這麼認爲,在他看來,追求財富和美德可以齊頭並進,追求財富所需要的激情和勇氣也是一種美德。

史密斯把激情分爲兩類:一類是不恰當的激情,如強烈的憤怒和恐懼,只會給人帶來負面影響;另一類是恰當的激情,表現爲不妥協的堅定、毅力和自制力。

然而,在商業社會中的自我控制並非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純真之心和少有的慾望,它完全放棄了對幸福的追求和漫無目的的生活,它應該是一種謹慎,一種爲了達到偉大目標而犧牲眼前舒適生活的自我控制,因此,史密斯不僅欣賞同情心、善良,也欣賞古代野蠻人的精神,因爲它與現代商業有着共同之處,即積極勇敢的精神。

商業社會的美德

在道德情操理論中,史密斯說:“當一個人用一種內在的自我形象概念支撐自己,與他人打交道時,信任就產生了,如果沒有信任,經濟機器就會因缺油而磨損和停止運轉,”因此,在商業社會,道德對每個人都有一種軟的約束力。

史密斯時代,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興起,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他闡述了自己的道德哲學,在史密斯看來,美德是一種適當性,無論是謹慎還是仁慈,這反映在古代道德哲學家的哲學中,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其中,既有古代斯多葛學派的和平情懷,也有軍人的進取精神,這是商業社會的美德。

市場經濟大潮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都在經受着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和考驗,有人認爲,只要個人在市場上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需要道德教育,社會就能正常運轉,然而,史密斯在他的書中說,“通往美德的道路有時與通往財富的道路相反,有些人通過邪惡的手段得到提升,雄心勃勃的人追求的是扭曲的榮譽,而不是幸福和舒適,”他早就注意到財富和道德不是同時增長的。

事實早已證明,總有一些人會不自覺地挑戰人性的底線,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人性惡的全面釋放,各種貪婪、虛榮和自私會無限擴大,最終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社會危機,只有加強道德建設,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才能實現社會公正。

古人說:“蓋巢之下,有末卵?”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追求自己的價值觀,考慮到公平正義等社會價值觀,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既要做“經濟人”,又要做“道德人”,亞當·斯密的得體觀無疑爲人們在競爭的浪潮中指明瞭一個方向,使我們既能保全財富,又能增強美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