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乾隆皇帝並不知道將要面對一個怎樣的敵人,從邊境傳來的消息,緬甸新成立的貢榜王朝入侵了車裏(西雙版納),土司們帶着殘部紛紛逃入雲南境內請求大清出兵保護,乾隆皇帝認爲貢榜王朝不過是一羣不知深淺的化外蠻夷,他命令雲貴總督劉藻迅速平息邊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貢榜王朝不僅有新式的燧發槍,還有法國的大炮。

乾隆皇帝,歐洲人畫作

雲貴總督劉藻是從翰林院外放的地方大員,他的文章渾厚雋永,有韓、柳之風,深得乾隆皇帝賞識,然而在處理實際問題方面他就遜色多了,劉藻在寫給朝廷的奏疏中,將“莽匪”和“木匪”混用,一直搞不清面前的對手是土司兵還是正規軍。另外他對皇帝調給他的漢軍綠營兵一個也不敢用,生怕一旦有了閃失不好交代,劉藻希望用“以夷治夷”解決問題,但土司兵根本不是緬甸正規軍的對手。不得已,他終於壯着膽子啓用漢軍綠營。

綠營的軍旗

這年10月,緬兵再次以數千人攻入車裏,宣佈車裏爲緬甸領土。劉藻帶着7000名綠營官兵救援車裏,不料立即陷入包圍圈,幸得參將劉明智帶着另一隊清軍趕到,兩軍合力收復了車裏土司城。然而緬軍主力並沒有退去,戰況陷入膠着。這時候劉藻突然聽說救援車裏的另一隊清軍失去了蹤跡,內心頓時惶恐不已,他遲遲不向朝廷彙報戰況,乾隆皇帝預感到有事情發生,頻繁催促劉藻上奏疏,劉藻依然支支吾吾,幸好這一隊清軍退回了大營,原來他們在增援路上中了緬軍的埋伏,劉藻連忙向皇帝彙報了戰況,然而其中的一個細節激怒了乾隆,他在給劉藻的回信裏寫道:“你說主將舉着藤牌騎着馬中了埋伏,據我所知藤牌兵是步兵,騎兵怎麼可能舉着碩大的藤牌作戰?”。最後加了一句:難以欺三尺之童者”。

清軍的頭盔

乾隆將劉藻降職並要求立即回京覆命。劉藻聞訊後用匕首刺頸,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寫下:“臣有負皇恩,罪該萬死”後倒地不醒,隨從搶救了七天最終不治身亡。這種非賜死的自殺行爲令乾隆皇帝憤懣不已,他命令楊應琚接替劉藻擔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是青海西寧人,漢軍正白旗,歷任兩廣、閩浙、陝甘總督,長期在西北平叛和剿匪,這一年他已經70歲了,威望和戰功不是劉藻可以比擬的。楊的到來的確帶來了改變,綠營官兵從懼戰變成了貪功。

楊應琚還在赴任的路上,清軍就已經收復了邊境的領土,戰火向緬甸境內蔓延,朝廷的賞賜也跟着接踵而至。楊應琚不屑劉藻的畏首畏尾,直接將戰略目標定在了貢榜王朝的都城阿瓦(曼德勒),發檄文號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他指揮的清軍綠營兵其實不過兩萬兩千人。1766年夏天清軍奪取了緬甸境內的水陸要衝八莫,乾隆聞訊大喜,然而直到這年秋季緬軍重兵來襲,八莫的清朝綠營守軍也還不足千人。楊應琚得知情勢爲時已晚,緬軍陸軍兩萬人,水軍一萬五千人,乘坐三百艘裝有法國大炮的戰船鋪天蓋地的向八莫撲來,八莫寨牆一處被炮彈轟塌,緬軍喊殺着衝進來,其餘的翻過牆跳進來肉搏,清軍守將拼死抵抗了兩天一夜,終因寡不敵衆向邊境線退去。

緬甸貢榜王興彪辛

70歲的楊應琚接到戰報頓時暈厥過去,幾天前他得到大批緬軍來犯的消息,他認爲這不過是對“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的一次拙劣模仿而已,兵不厭詐,楊應琚沒有進行任何的兵力調動,數萬綠營兵還像當年對付流寇那樣,撒胡椒麪一樣撒在從騰越到八莫的幾十個大小據點裏。乾隆皇帝聞訊派來了太醫,並且調他擔任江蘇按察使的兒子來照顧他。楊應琚強撐着身體調集雲南的後備部隊應付危局。鎮總兵朱侖帶領4000綠營兵反攻八莫,永順鎮總兵烏爾登額進攻木邦,朱侖與緬甸主力兩萬人在楞木遭遇,經過三天的激戰,朱侖的防線眼看就要崩潰,幸好提督李時升派來的援軍及時趕到,兩軍合力總算抑制住緬軍的進攻。楊應琚聞訊立刻將“楞木大捷”的消息上報給皇帝,算是給自己贏回了一些尊嚴。

緬甸士兵

中緬邊境線長達二千多公里,受阻的緬軍繞過朱侖和李時升,從戛鳩直接進攻萬仞關,守關的清軍只有三百餘人,很快就被突破,緬軍長驅直入,進攻雲南內地的盞達,守將張世雄也只有四百綠營兵,不得已他帶着兵馬撤向銅壁關,緬軍焚燒了盞達城,然後繼續進攻銅壁關。萬仞關失守的消息震撼了整個雲南前線,這意味着戰爭已經在大清境內進行,綠營各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士氣動搖,總兵劉德成拒絕救援友軍,遊擊馬成龍不肯渡江,在提督李時升軍法從事的威脅下,馬成龍硬着頭皮度過了江,他九百人的部隊很快遭到全殲,只剩下七八十人逃了回來。更加聳人聽聞的一幕出現了,清軍的一些高級軍官提議所有部隊撤過潞江,與緬軍劃江而治,將邊境八關以及騰越州全部讓給緬甸。

緬甸的城池遺址

到了12月底,一直連續作戰的緬軍終於露出疲態,到達前線的綠營援軍也超過了兩萬,從北方調來的炮兵部隊也已經就位,雙方簽署了短暫的停火協議,但很快平衡就被打破,戰鬥再一次圍繞着木邦和八莫展開。斷斷續續的拉鋸戰中清軍始終未能佔據上風。楊應琚不斷地向朝廷上報取得的勝利,例如我軍屢獲大捷,殲敵破萬,八莫已經攻克,緬甸人已經換上了清朝服裝留起了辮子云雲。與此同時,乾隆皇帝派往軍中的內廷侍衛也在定期彙報所見所聞。第二年春天,緬軍切斷了清軍的所有運輸線,霍亂,痢疾,瘧疾等熱帶疾病也在綠營中暴發流行,清代史料記載一支1000人的部隊有800人死於瘧疾。緬甸史料也承認清軍的病死人數不亞於戰死人數。新任的雲南提督楊寧迫不得已下令全線撤退,緬軍對撤退中的清軍圍追堵截,撤退變成了悲慘的潰退。

清緬第二次戰爭。雲南綠營兵共計四萬人,參與攻緬兩萬餘人,陣亡和病死者不下一萬人,此戰以緬甸收復全部領土,清軍全線退回出發陣地告終。乾隆皇帝一直盼望着奇蹟發生,當得到戰敗的消息後,按捺許久的怒火終於爆發了。雲南綠營官兵自總督以下,總兵,副將,參將數十名高級軍官被斬首,70歲的楊應琚帶着枷鎖被押回京城,乾隆斥責他指揮不當,謊報軍功,欺君誤國, 削籍逮問勒令自盡。楊應琚的兒子楊重英赴緬甸軍中談判,被扣留長達二十年,他獨居緬甸佛寺不改大清衣冠,乾隆五十三年歸還,授道員職。乾隆仔細研究了兩次徵緬的失敗得出結論:雖然有氣候,地形,民情,火器等諸多原因,漢軍綠營的戰鬥力依然是失敗的關鍵因素,他想起了自己的外戚,孝賢皇后富察氏的親侄兒伊犁將軍明瑞。這一次乾隆皇帝決定動用滿洲八旗的精銳力量發動一場全面戰爭,第三次清緬戰爭蓄勢待發,這是後面的故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