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廣泛關注,即將在7月份發射升空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就在不斷探索火星這個紅色星球,但是迄今爲止,真正成功登陸火星的只有美國。如果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此次能夠取得成功,將把中國航天帶向一個新的高度。

火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上,並且已經在火星的南極和北極發現了冰凍水,被認爲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人類一直把登陸火星,視爲探索宇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過登陸火星也是極具挑戰性的。與月球不同,火星有大氣層,這意味着着陸器需要控制下降速度,防止過熱燒燬着陸器。同時,火星的大氣層又非常稀薄,僅憑降落傘還無法使着陸器減速。

在人類歷史上,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進行過火星探測計劃,只有美俄兩國嘗試登陸過火星。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美俄兩國已經執行了18次登陸火星的任務,只有10次成功,其中9次是美國人完成的。前蘇聯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成功實現了一次成功着陸,但是探測器在20秒後就失去了通信,甚至沒有來得及傳回一張完整的照片。2011年,我國與俄羅斯聯合進行了一次火星探測計劃,但是由於俄羅斯探測器出現發動機故障,這次計劃以失敗告終。

這次我國獨立進行的火星探測計劃,探測器是以嫦娥系列探測器爲藍本,針對火星的特點進行了改造升級。如果這次探測計劃能夠取得成功,火星下將只有中美兩國的探測器工作。這一巨大成就將讓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超過印度、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前沿國家,也將爲我國接下來開展的太空探測和探索,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對於中國即將發射火星探測器,相關國家的評論顯得醋意十足。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吉姆·貝爾說,中國探測器的着陸地點靠近1976年美國宇航局維京1號和維京2號的着陸地點,光滑的平原不利於開展科學探測,顯示中國把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放在成功率上,科學價值並不高。歐洲航天局顧問、羅馬大學教授佩蒂內裏則表示,中國的火星車只有240千克重,與美國的火星車和歐洲即將發射的火星車相比,就像一個“玩具”,不必誇大其科學意義。印度航天機構負責人希萬也表示,即便中國在7月份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也不能改變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比印度晚7年的事實,印度很快就能夠實現着陸火星的目標。

探索宇宙的奧祕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面對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積極進展,其他國家完全不必醋意大發。太空領域鼓勵的是良性競爭,如果歐洲、日本和印度覺得自己也有能力把着陸器送往火星,大可以趕緊實施。現在美國也還沒有實現從火星返回地球的壯舉,如果這些國家真有能力,就應該向着人類未知的目標前進,攻擊、否定中國的航天成果並不能讓他們變得更強大,而只會凸顯他們在太空領域的無能和無知。

感謝閱讀,歡迎點評和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