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失業率分別爲5.3%、6.2%、5.9%、6%,按現行標準下勞動人口年齡16歲-59歲計算,今年4月中國有5378萬人失業,對比2019年12月的4661萬失業人數,今年一季度失業人口足足增加了717萬。

202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創新高,人數多達874萬!《新京報》曾報道,截至4月8日,2020年應屆畢業生已成功簽約25.73%,仍有7成多未簽約;受疫情影響,近6成企業表示縮招或停招。

5378萬失業大軍和874萬應屆生的“飯碗危機”要怎麼解決?

1.鬆綁地攤經濟

爲減少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早在3月15日,成都率先制定出臺“五允許一堅持”服務措施,將地攤經濟合法化,新增就業崗位達到10萬,這一做法更是獲得李克強總理的公開表揚。

之後我們也知道,地攤經濟火起來了,一個擺攤,背後可能是一家子人,不少專家認爲,城市管理不能落下的同時,開放街道就業不能僅作爲臨時性措施,還應成爲新常態。

2.託底加引導

從政府的工作報告得知,穩就業包含“託底”和“引導”這兩個方面,“託底”指保障特殊羣體、重點人羣的就業,做好退役軍人、農民工、殘障人士、零就業家庭等羣體的就業工作;“引導”指順應經濟社會轉型,積極探索新的就業內容和就業方式,引導勞動者配置到新興行業和產業。

新業態可容納1億人就業,零工經濟可容納2億人就業,李克強還指出,這就需要讓更多的就業崗位成長起來。

然而,要想保住就業,就必須先保住上萬億市場主體,那麼重點就在於竭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如全國工商聯與網商銀行聯合發起的“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在一個月內爲超800萬戶小微企業、個體戶和農戶發放貸款。

3.把錢花在刀刃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而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鋪張浪費。新增資金全部轉移給地方,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

想在後疫情時代復甦經濟,我們還得做好在一段時間內過“緊日子”的打算,堅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雖是危機,也能是契機,以往我們更關注GDP指標,而現在我們能確切地感受到,政府將重點工作放在了保民生上,這對解決當前一衆失業人口的“飯碗危機”大有裨益,也給日後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指明正確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