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迎來了端午假期的最後一天。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端午節,各位是怎麼過的呢?

甘肅——“遊百病”、“燒高山”、“耍社火”

甘肅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端午的習俗與漢族又有所不同,在敦煌、瓜洲、嘉峪關、酒泉、臨夏地區盛行野外遊玩,穿新衣稱“遊百病”。

在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社火也是端午一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在甘肅各地的農村都有社火表演,稱爲“耍社火”,其中還有戲曲表演,端午節過得十分盛大。

河北——喫“五毒餅”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保安康。

在河北,市井小販也常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因爲流傳只要端午節喫了櫻桃桑椹,便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河北各爐食鋪常在端午節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老人經常會說:喫了“五毒餅”,不怕毒蟲咬。

山東——纏七色線、帶符

山東日照的端午習俗是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

在鄒平縣,每逢端午,人們習慣早起飲酒一杯,傳說這樣可以避邪。

在臨清縣,七歲以下的男孩需要帶符(麥子做的項鍊),女孩需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金鞋。黃在鞋,即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的鞋,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廣東省——“送災難”、“放殃”

在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把水潑在路上,稱爲“送災難”。

新興縣端午,各戶人家從鄰近廟宇迎神像出巡。

石城縣端午,兒童常常結伴放風箏,當地人稱之爲"放殃"。

廣寧縣的端午節好比“衛生防疫節”,習慣將艾草、菖蒲懸於門戶。還喜喝蒲酒,把酒灑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蠍。

海南——洗龍水

除去包糉子、掛艾草等,“洗龍水”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老習俗了。每逢端午節時的中午12點鐘,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着孩子到水邊洗澡。

海南人相信,經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也能保護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遼寧——“喫茶葉蛋”、“克仗鬥石”

黃米小棗糉子是東北傳統的糉子,除了喫糉子之外,還要喫茶葉蛋。最初應該是爲了躲避重午的瘟疫,補充蛋白質。遼寧阜新和黑山地區慶祝端午的方式很特別,至今還保留着“磕仗鬥石”的傳統。

“磕仗鬥石”是由兩村相互擲石爲戲的傳統鬥石活動,原本是村莊內部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爲人們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江蘇——“喫黃魚”、“破火眼”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接上清水一盆,加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全家老小用這盆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臺灣——“貼鍾馗”、“喫煎堆”

臺灣省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喫糉子,而是喫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

上述各省市的端午習俗獨具特色,但若是追溯這些民俗的源頭,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無一不含有祈福納祥、壓邪攘災之意。

端午本意重在“安康”,但其實當下這些習俗保留下來,它們的意義更多的則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節日的儀式感。而對於追求“安康”的願景,當代人以更科學的方式在實現。

你的家鄉有什麼特殊的節日習俗嗎?歡迎在評論區跟探祕君分享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