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期看馬拉松”系列6月9日開篇,後疫情期看馬拉松①大勢:賽事恢復真不易,等待中一切都懸着說到了時下馬拉松的生存。大家都在等待賽事恢復,這是根本,還不知等到啥時候。

6月13日第二篇後疫情期看馬拉松②運營商:苦日子來了,一番折騰難覓生機,談及馬拉松運營商在疫情下的無奈和折騰。

今天第三篇,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賽事報名費在疫情後會不會藉機漲一波,以減輕運營商的壓力,讓跑者爲自己享受到的服務買單?】

疫情惡化了馬拉松行業生態,於是就有聲音出來:待賽事恢復後,報名費該漲一漲了。

報名費事關跑者切身利益,所以這些年來,但凡風吹草動,都能引發跑者熱切關注。說漲的,能找出一堆理由來,說不該漲的,也能講出各種道道來。

長期以來,國內賽事的報名費處於一個較低水準,如今全馬基本上200元這個水準,半馬150元上下。在賽事運營費用中,報名費所佔比例並不高。

眼下國內賽事的常規運營模式,主要靠招商,有些主辦方會有補貼,再加上報名費,便能做一場比賽。運營商的利潤,往往取決於招商金額。

誰想漲

無疑,是賽事運營商。各種持報名費應該漲這一觀點的,多是站在運營商角度看待這一問題的。

往大了說,是與國際接軌。你看歐美的很多馬拉松賽事,報名費動輒人民幣千元左右,有些大滿貫賽事更高,甚至超過了兩千元。

往小了說,是爲產業着想。跑者要學會爲自己享受到的各種馬拉松服務買單,這不是福利,賽事要能自己養活自己,形成良性發展。

幾年前,就有人提出,北馬報名費漲到500吧;這次,也有人表示,收個500報名費,讓賽事更具活力吧!

大幅度漲報名費,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運營商的壓力。大背景是,不少賽事的主辦方出資,在一年年地減少。市場招商,又受制於城市影響力、市場氛圍諸多掣肘,達到一個數字後很難再有突破。

如此說來,既然賽事遇到困難了,那作爲賽事主體的參賽者,承擔更多的運營成本,挺合情合理的。

國內馬拉松這幾年的飛速發展,養活了一批賽事運營商。就是在報名費不算高的這幾年,多數運營商也都活得不錯,表明錢還是有得賺。只是,這個行業,不存在暴利。

如果你能夠使用渾身解數,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就有暴利的可能。大多數賽事,處於微利狀態,有些還免不了賠本賺吆喝。

疫情後,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了,對於馬拉松的撥款不會增多;企業受困於疫情,能拿出的贊助費用,也極有可能下跌。運營商想減輕壓力,漲報名費或許是最好走的一條路。

誰做主

比較中外馬拉松賽事時,最大的一個區別在於,國內賽事是政府主導的。

就報名費而言,運營商有建議權,最終收取多少,還是作爲主辦方的地方政府、體育局來定的。

有的賽事,在招標時,就將報名費標準寫了進去,要求不得超過多少,運營商就只能按照這個標準執行了。

從主辦方層面,提供了各種社會公共資源,就是想給市民、跑者帶來一種運動福利。馬拉松既是商業化運營,又不完全是,主辦方的意志,始終起到決定性作用,哪怕在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

其實,很多運營商都有過報名費漲價的念頭,多是被主辦方壓住了,不讓漲。另外作爲“最佳”參照物的,是國內最好、影響力最大的兩場賽事,北馬200元,上馬100元。

北馬、上馬即便沒有報名費,依然能夠輕鬆盈利,且數字不會小。倒是一些中小賽事,招商很難,撥款不多,對報名費有一定程度的依賴,可看看人家北馬、上馬,自己怎麼漲?

引領國內馬拉松報名費漲價的,應該是北馬、上馬這樣的優質賽事,而不是讓一些中小賽事去領銜。

從跑者層面,誰不想用最低的價格,享受到最好的服務?而且,跑者在算自己一場馬拉松的支出時,會將喫、住、行都算進去,覺得自己花得不少了。

故而,一有報名費漲價的聲音,跑者就是一片反駁,憑什麼啊?跑者的呼聲,會被視爲一種民意,主辦方一旦瞭解到,更不會同意漲價了。

在國內馬拉松現有模式下,報名費不存在大漲的可能,從200到500,除了晚上做夢之外,現實中根本不具備操作性。

運營商賺跑者的錢,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後,報名費可能會一點點地漲,重點還得看北馬、上馬這些賽事這麼做。

疫情後就想讓跑者發揚“風格”,當前環境下,行不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