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为啥比晚清百日维新有效果?

主要是皇帝不同。

中国光绪是一个被架空的木偶,慈禧当权维持腐朽政权苟延残喘,人生很是受用,故而不想折腾。后来被迫折腾了,政权也零散了。

明治天皇是众臣捧月,把他从旁门“冷宫”扶正皇位,全国痛恨幕府腐朽政权,故需要重新复归天皇政权,改天换日。

另外重要一点,明治天皇的上面没人垂帘听政,他老爹死后他自然继位,十四五岁就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最高权威。

虽然少年无力统治天下,但天下大臣皆尊崇他,从他一继位就实施系列战争和革新,大家齐建日月新天,所以日本的维新是主要矛盾主要方向齐心协力的结果。

明治青年主宰日本,比一个老太婆主宰中国,锐意革新要彻底得多。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换发型。

一、“猪尾巴”

幕末日本,改朝换代,世事巨变。

武士阶层统治日本700年,瞬间推翻德川幕府后,老百姓的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破除陋习,是民间改革的一大工程。

明治维新崇尚西方文明,学洋人服饰表装,也是形式改变内容的一种进步。

说起来,这发型也犹如中国人晚清痛恨辫子一样,是让日本人自渐形秽的一个特色存在。

中国人的特色是辫子,日本人的特色是丁髷[qū]。几乎是同一时代。

啥是丁髷呢?

注意上面的一绺是活动的

就是日本古代的武士式专用发型,从脑门正额向头顶一遛刮光,两侧留着,然后把后面的长发打起结,髷发于头顶。

髷,就是卷曲头发的意思。

这种发型原来是武士专属。

因为武士打仗留长发阻挡视线,盘起来也不舒服。

全部盘起来结发于顶是中国汉唐风,日本武士有武士的行装,那就是必有头盔,头盔经常戴就会发现,总弄个髷髻大疙瘩在头顶,不仅难受、闷热,头盔还不牢稳,非常不利于武士打斗。

所以,他们就把前面的头发刮掉,剃光光,只把后面的一部分,结成发髷,薄薄一小片,轻伏于头顶,久而久之,变成了武士特有的标志。

武士是古代日本的主流阶层,武士遗风渐渐扩大至全民是必然。

所以到幕末时期,日本男子,基本都是举国武士式发型了。

这种发型由于从正面看起来像一个“丁”字,上面有一片独立特行的发髷,所以人们起名叫“丁髷”。

来一张丁髷侧面的

这丁髷,一开始也是个引以为荣的时尚标志,主流标配,但随着西方文明的崛起,也很快out了。

幕府之前,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工业文明综合国力远不如西方,所以后来美国黑船叩关,打开了日本国门。

之后,日本人就发现了强者,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丁髷形象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在强者的面前,一下自卑了。

西方人看到日本人之丁髷,犹如看中国清朝之辫子一样,奇怪而睥睨。

据说第一次美国人看到他们头上的发髷,远远看去以为是一把手枪在头顶架着,十分奇怪呢,说怎么日本人怎么这么紧张,一个个把手枪举在头顶对准他们。

后来了解到是一种头发装束的方式,就忍俊不禁,嘲笑其野蛮,称其为“猪尾巴”。

可见,日本的发型与中国的辫子一样,都曾是落后的标志,自卑的痛点。

时光荏苒,有人竟以武士发型为美

二、剪发

让日本人引以为痛、痛并改之的,是留学之人。他们无法忍受这种低级的符号贴在身上。

1862年,15个幕府派遣的留学生去荷兰留学,他们的和服和丁髷在西装革履的西方社会,是一个鸡立鹤群的奇葩装束。

走到哪里,都会招来看猴子一样的目光,围观嘲笑,实在让人无地自容。

他们不得不脱下和服,也换上西装革履。但这发型,实在是不敢轻易换。

和中国的辫子一样,不能轻易剪掉,剪掉就是反清。丁髷敢换,就是对幕府的造反,不仅违犯幕府禁令,还会遭来尊王襄夷派的剿杀。

所以,这些孩子虽然在异国他乡,也不敢换发型,因为随时可能被召回国。

和服好换,丁髷难隐。怎么办呢?

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戴帽子。

这是个好办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夏天也戴帽子,在屋里也戴,因为好看,也不觉得什么别扭。

实际上,没有人愿意无故戴帽子的,就像戴眼镜的,实为不得已,有难言之隐啊。

这群留学生就这样戴帽换装,把自己藏在了套子里。

然而,有一天去剧场看戏,又糗大了。

根据西方惯例,观众入场看戏,必须脱帽,这些孩子不懂,一入场就发现坏菜了。

大家都脱帽,你不脱,肯定有失礼节,脱吧,又出洋相……

压力之下,他们也只得小心翼翼地拿掉自己头上的帽子。

这一下又亮了。观众看到了他们头顶的丁髷,全场哗然,我勒个去,神马东西,好生奇怪,演员下台表演了吗?

几个留学生瞬间夺目舞台,给大家带来一片欢乐。

其结果可以想象,痛啊,几个人灰溜溜地退出了剧场。

受不了了!

必须剪发,死也要剪!

多么痛的领悟。

当时的留学生

事件传到国内,日本人深以为耻,此时军中也已引入西方模式,西式的戎装穿戴,也与丁髷格格不入,必须改革。

1867年,幕府终于下令,“改换身体轻便之荣服”,和服脱掉换军装,下身穿“阵股引”(细腿裤),下面用带子扎实膝部,这就是后来的绑腿。

头顶戴军帽不稳,丁髷必须剪掉。

如此,军中和留学生中,率先开启了剪发革新。

在国外的学生,去发髷后的新式发型,是一种自然散发,短发,与当下人相同,偏分梳理,称之为“散切头”。

这是一种新时尚。

日本陆军

三、天皇理发

留学生带回来一些新鲜空气,感染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效仿。社会为之关注,报载:

“敲敲半发头,发出因循姑息声;敲敲散切头,发出文明开化声。”

新式散切头,成了文明开化革新进步的象征。

舆论为之倾倒,学者为其背书,散切头很快流行开来,但在更多生活在国内的老百姓来说,并不感冒。

为了推动社会革新,1871年,明治政府颁布太政官了著名的《散发脱刀令》,曰“散发、制服、略服脱刀可随意”。

即不强行大家换发型、脱刀,只在政策上默许和支持。

其效果,如同容许平民起姓氏一样,在平民老百姓中,激不起半点涟漪。

为啥?

没兴趣!

几百年的生活节奏吃穿用度,都习惯了,为啥要该自己改名,换发型。无聊。

所以,后来日本为了征兵登记需要,强制又下了一条令,必须每个人家都要有姓氏。

而换发型一事,由于没有必要性,也没有强制,只做了柔性引领。

他们请出日本最大的大佬——天皇,率先为大家理发做示范,推动全国齐换发型。

明治天皇理发前

这下厉害了,天皇是日本和族的神性存在,天皇的示范是无声的命令,比太政官的告示还管用。

另外,明治天皇当时才21岁,对革新有着不同一般的热忱,好多西式文明,都是由他来带动推行的。

1873年3月6日,他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长发,理成自然中分头,然后着戎装,持军刀、坐洋椅,拍下了这张震惊日本、改变日本的标准照、“御真影”。

从此,此照下赐全国各地,从学校到军舰,必须悬挂,令民礼拜。

以现在的审美看,这张照片拍得实在难以恭维,发型不酷,貌似多日未理,胡子拉碴的,也不够精神,尤其那张严肃的脸,犹如打麻将输了一夜的堕落青年,瘫坐在椅子上。

然而,就是这张照片,改变了日本,大家看到了,这就是天皇,年青的、与众不同的、洋气的、散切头的时尚天皇。

“散切头”发型的明治天皇

“断发乃西洋文明诸国之风,天子且为之,况四民乎?”

舆论引导下,一时间,从上到下,从官员到平民,举国皆效仿,散切头、西服很快推行普及,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风尚。

日本天皇从明治到大正到昭和再到平成,每个人都有令日本印象深刻的“御真影”。

如果说昭和天皇,用他和麦克阿瑟的合影震惊了日本;

大正天皇在议会上,把发言稿卷成望远镜观望外国使节尴尬了日本;

那么,毫无疑问,明治天皇用21岁的散切头洋装照,第一次深刻而生动地改变了日本。

================

参考文献:

李卓《从生活方式的变革看近代日本的社会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