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爲啥比晚清百日維新有效果?

主要是皇帝不同。

中國光緒是一個被架空的木偶,慈禧當權維持腐朽政權苟延殘喘,人生很是受用,故而不想折騰。後來被迫折騰了,政權也零散了。

明治天皇是衆臣捧月,把他從旁門“冷宮”扶正皇位,全國痛恨幕府腐朽政權,故需要重新復歸天皇政權,改天換日。

另外重要一點,明治天皇的上面沒人垂簾聽政,他老爹死後他自然繼位,十四五歲就是名副其實的日本最高權威。

雖然少年無力統治天下,但天下大臣皆尊崇他,從他一繼位就實施系列戰爭和革新,大家齊建日月新天,所以日本的維新是主要矛盾主要方向齊心協力的結果。

明治青年主宰日本,比一個老太婆主宰中國,銳意革新要徹底得多。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換髮型。

一、“豬尾巴”

幕末日本,改朝換代,世事鉅變。

武士階層統治日本700年,瞬間推翻德川幕府後,老百姓的適應也需要一個過程。

破除陋習,是民間改革的一大工程。

明治維新崇尚西方文明,學洋人服飾表裝,也是形式改變內容的一種進步。

說起來,這髮型也猶如中國人晚清痛恨辮子一樣,是讓日本人自漸形穢的一個特色存在。

中國人的特色是辮子,日本人的特色是丁髷[qū]。幾乎是同一時代。

啥是丁髷呢?

注意上面的一綹是活動的

就是日本古代的武士式專用髮型,從腦門正額向頭頂一遛刮光,兩側留着,然後把後面的長髮打起結,髷發於頭頂。

髷,就是捲曲頭髮的意思。

這種髮型原來是武士專屬。

因爲武士打仗留長髮阻擋視線,盤起來也不舒服。

全部盤起來結髮於頂是中國漢唐風,日本武士有武士的行裝,那就是必有頭盔,頭盔經常戴就會發現,總弄個髷髻大疙瘩在頭頂,不僅難受、悶熱,頭盔還不牢穩,非常不利於武士打鬥。

所以,他們就把前面的頭髮刮掉,剃光光,只把後面的一部分,結成發髷,薄薄一小片,輕伏於頭頂,久而久之,變成了武士特有的標誌。

武士是古代日本的主流階層,武士遺風漸漸擴大至全民是必然。

所以到幕末時期,日本男子,基本都是舉國武士式髮型了。

這種髮型由於從正面看起來像一個“丁”字,上面有一片獨立特行的發髷,所以人們起名叫“丁髷”。

來一張丁髷側面的

這丁髷,一開始也是個引以爲榮的時尚標誌,主流標配,但隨着西方文明的崛起,也很快out了。

幕府之前,日本長期閉關鎖國,工業文明綜合國力遠不如西方,所以後來美國黑船叩關,打開了日本國門。

之後,日本人就發現了強者,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丁髷形象本身沒有什麼錯,但在強者的面前,一下自卑了。

西方人看到日本人之丁髷,猶如看中國清朝之辮子一樣,奇怪而睥睨。

據說第一次美國人看到他們頭上的發髷,遠遠看去以爲是一把手槍在頭頂架着,十分奇怪呢,說怎麼日本人怎麼這麼緊張,一個個把手槍舉在頭頂對準他們。

後來瞭解到是一種頭髮裝束的方式,就忍俊不禁,嘲笑其野蠻,稱其爲“豬尾巴”。

可見,日本的髮型與中國的辮子一樣,都曾是落後的標誌,自卑的痛點。

時光荏苒,有人竟以武士髮型爲美

二、剪髮

讓日本人引以爲痛、痛並改之的,是留學之人。他們無法忍受這種低級的符號貼在身上。

1862年,15個幕府派遣的留學生去荷蘭留學,他們的和服和丁髷在西裝革履的西方社會,是一個雞立鶴羣的奇葩裝束。

走到哪裏,都會招來看猴子一樣的目光,圍觀嘲笑,實在讓人無地自容。

他們不得不脫下和服,也換上西裝革履。但這髮型,實在是不敢輕易換。

和中國的辮子一樣,不能輕易剪掉,剪掉就是反清。丁髷敢換,就是對幕府的造反,不僅違犯幕府禁令,還會遭來尊王襄夷派的剿殺。

所以,這些孩子雖然在異國他鄉,也不敢換髮型,因爲隨時可能被召回國。

和服好換,丁髷難隱。怎麼辦呢?

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戴帽子。

這是個好辦法。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夏天也戴帽子,在屋裏也戴,因爲好看,也不覺得什麼彆扭。

實際上,沒有人願意無故戴帽子的,就像戴眼鏡的,實爲不得已,有難言之隱啊。

這羣留學生就這樣戴帽換裝,把自己藏在了套子裏。

然而,有一天去劇場看戲,又糗大了。

根據西方慣例,觀衆入場看戲,必須脫帽,這些孩子不懂,一入場就發現壞菜了。

大家都脫帽,你不脫,肯定有失禮節,脫吧,又出洋相……

壓力之下,他們也只得小心翼翼地拿掉自己頭上的帽子。

這一下又亮了。觀衆看到了他們頭頂的丁髷,全場譁然,我勒個去,神馬東西,好生奇怪,演員下臺表演了嗎?

幾個留學生瞬間奪目舞臺,給大家帶來一片歡樂。

其結果可以想象,痛啊,幾個人灰溜溜地退出了劇場。

受不了了!

必須剪髮,死也要剪!

多麼痛的領悟。

當時的留學生

事件傳到國內,日本人深以爲恥,此時軍中也已引入西方模式,西式的戎裝穿戴,也與丁髷格格不入,必須改革。

1867年,幕府終於下令,“改換身體輕便之榮服”,和服脫掉換軍裝,下身穿“陣股引”(細腿褲),下面用帶子紮實膝部,這就是後來的綁腿。

頭頂戴軍帽不穩,丁髷必須剪掉。

如此,軍中和留學生中,率先開啓了剪髮革新。

在國外的學生,去發髷後的新式髮型,是一種自然散發,短髮,與當下人相同,偏分梳理,稱之爲“散切頭”。

這是一種新時尚。

日本陸軍

三、天皇理髮

留學生帶回來一些新鮮空氣,感染着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效仿。社會爲之關注,報載:

“敲敲半發頭,發出因循姑息聲;敲敲散切頭,發出文明開化聲。”

新式散切頭,成了文明開化革新進步的象徵。

輿論爲之傾倒,學者爲其背書,散切頭很快流行開來,但在更多生活在國內的老百姓來說,並不感冒。

爲了推動社會革新,1871年,明治政府頒佈太政官了著名的《散發脫刀令》,曰“散發、制服、略服脫刀可隨意”。

即不強行大家換髮型、脫刀,只在政策上默許和支持。

其效果,如同容許平民起姓氏一樣,在平民老百姓中,激不起半點漣漪。

爲啥?

沒興趣!

幾百年的生活節奏喫穿用度,都習慣了,爲啥要該自己改名,換髮型。無聊。

所以,後來日本爲了徵兵登記需要,強制又下了一條令,必須每個人家都要有姓氏。

而換髮型一事,由於沒有必要性,也沒有強制,只做了柔性引領。

他們請出日本最大的大佬——天皇,率先爲大家理髮做示範,推動全國齊換髮型。

明治天皇理髮前

這下厲害了,天皇是日本和族的神性存在,天皇的示範是無聲的命令,比太政官的告示還管用。

另外,明治天皇當時才21歲,對革新有着不同一般的熱忱,好多西式文明,都是由他來帶動推行的。

1873年3月6日,他在大臣們的支持下,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長髮,理成自然中分頭,然後着戎裝,持軍刀、坐洋椅,拍下了這張震驚日本、改變日本的標準照、“御真影”。

從此,此照下賜全國各地,從學校到軍艦,必須懸掛,令民禮拜。

以現在的審美看,這張照片拍得實在難以恭維,髮型不酷,貌似多日未理,鬍子拉碴的,也不夠精神,尤其那張嚴肅的臉,猶如打麻將輸了一夜的墮落青年,癱坐在椅子上。

然而,就是這張照片,改變了日本,大家看到了,這就是天皇,年青的、與衆不同的、洋氣的、散切頭的時尚天皇。

“散切頭”髮型的明治天皇

“斷髮乃西洋文明諸國之風,天子且爲之,況四民乎?”

輿論引導下,一時間,從上到下,從官員到平民,舉國皆效仿,散切頭、西服很快推行普及,成爲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新風尚。

日本天皇從明治到大正到昭和再到平成,每個人都有令日本印象深刻的“御真影”。

如果說昭和天皇,用他和麥克阿瑟的合影震驚了日本;

大正天皇在議會上,把發言稿捲成望遠鏡觀望外國使節尷尬了日本;

那麼,毫無疑問,明治天皇用21歲的散切頭洋裝照,第一次深刻而生動地改變了日本。

================

參考文獻:

李卓《從生活方式的變革看近代日本的社會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