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往前推移二三十年,对于呼市周边以及乌兰察布部分农民而言,呼市巧报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砖窑,很多人在农闲时节会去砖窑打工。

先来看下后巧报。巧报是一个蒙语,意思是小路。巧报的地界原为绥远城巧尔齐召庙属地。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山西忻州石姓瓦匠通过走向口来到此地,当时正值修建归绥新城,便落脚于此,后来人数逐年增加,形成村落,村名从巧尔气演变为了巧尔报,简称巧报。由于村南形成的村庄也叫巧报,为了与其分别,故称之为后巧报。

解放前,后巧报的土地贫瘠,村民大都以做小买卖为生,人称八股绳子;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历届干部的努力,村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当第一座砖瓦窑建成投产后,给原来的农机厂注入了活力;当第二座砖瓦窑建成后,有开始发展运输业,由此村里走上了富裕之路。

再来看下前巧报。前巧报在上面也提到了,是为了区别于后巧报,因此才定名为前巧报。前巧报与后巧报不同,前巧报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当年是纯粹的蔬菜村。在20世纪60年代被划为市重点蔬菜区后,村里就派干部、技术员前往北京学习种菜技术,成为了全巧报镇第一个“四季青蔬菜大队”,也是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如今,该村已经成为新市区和金桥开发区的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