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往前推移二三十年,對於呼市周邊以及烏蘭察布部分農民而言,呼市巧報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尤其是那裏的磚窯,很多人在農閒時節會去磚窯打工。

先來看下後巧報。巧報是一個蒙語,意思是小路。巧報的地界原爲綏遠城巧爾齊召廟屬地。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山西忻州石姓瓦匠通過走向口來到此地,當時正值修建歸綏新城,便落腳於此,後來人數逐年增加,形成村落,村名從巧爾氣演變爲了巧爾報,簡稱巧報。由於村南形成的村莊也叫巧報,爲了與其分別,故稱之爲後巧報。

解放前,後巧報的土地貧瘠,村民大都以做小買賣爲生,人稱八股繩子;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過歷屆幹部的努力,村民逐漸擺脫了貧困。當第一座磚瓦窯建成投產後,給原來的農機廠注入了活力;當第二座磚瓦窯建成後,有開始發展運輸業,由此村裏走上了富裕之路。

再來看下前巧報。前巧報在上面也提到了,是爲了區別於後巧報,因此才定名爲前巧報。前巧報與後巧報不同,前巧報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當年是純粹的蔬菜村。在20世紀60年代被劃爲市重點蔬菜區後,村裏就派幹部、技術員前往北京學習種菜技術,成爲了全巧報鎮第一個“四季青蔬菜大隊”,也是蔬菜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如今,該村已經成爲新市區和金橋開發區的構成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