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時間線,1871臺灣琉球危機,清朝放棄琉球背後真相

文接上篇:日本侵華時間線,1870年一個案件,讓日本千年夙願成真

在上一篇中,明治天皇政府通過兩面三刀,軟硬兼施還有談判桌上的,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將剛主政清政府外交的李鴻章忽悠的一愣一愣,最後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和《中日通商章程》。

這兩個條約的簽訂,完成了日本千年以來的夙願那就是和華夏關係正常化,進而在和清朝藩屬國交往中佔據身份優勢。

(得寸進尺的明治天皇)

有了這身份上的優勢,日本就有了干涉大清朝藩屬國的相對優勢。

這相對優勢,讓日本開始不安分起來,條約簽訂僅僅半年後,日本又一次耍了心機。

這一次,則用的是一箭雙鵰之計,明指臺灣,暗奪琉球。

1871年12月,清朝鐵板藩屬國琉球派遣66名朝貢貿易使者,乘船去往清朝朝貢,卻在回國途中遭遇颶風,流落到了臺灣。

一羣語言不通的人登陸,讓臺灣高山族人以爲是外敵來襲,不由分說就打了起來。

最後琉球使者團54人被殺,剩下的12人逃亡。

得知消息的清政府,立馬派人保護剩餘的12名使者,給於撫卹的同時,還將他們送回了琉球。

(曾經的琉球王宮)

按理說,這事跟日本一點關係木有,可日本要找理由,如何會講規矩?

得知消息後,日本居然說這羣琉球人是日本國民,開始叫囂爲他們報仇。

隨後爲了名正言順報仇,日本在1872年10月居然宣佈琉球屬日本藩屬國,當然這一切都是暗地裏進行的。

狡詐的日本人,沒有官方知會清政府,清政府一看你都不知會我,估計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沒有理睬。

沉默有時候是無聲的威脅,而有時候卻是縱容的開始。

清朝的沉默,讓日本人看到了得寸進尺的機會。

一年後的1873年11月,日本使者副島種臣前往清朝,以慶賀同治帝親征爲由試探清朝真實態度。副島種臣又一次耍了一個詐。

(琉球朝貢使者團)

他一邊和李鴻章會談時候隻字不提琉球事宜,只談朝鮮。

一邊又派人去總理衙門交涉所謂的琉球人被殺事宜。

這兩面會談其實別有深意,李鴻章雖然被忽悠過一次,但並不蠢,在忽悠難度比較高,這是其一。

其二嗎就盡顯日本人狡詐本色,他們派人去總理衙門就是尋機找尋清政府語病的。

總理衙門本身主要管的是外交事宜,而不是藩屬國事宜,和今日的外交部很向。

在哪裏說錯了話,就能模糊琉球事件的性質,由藩屬國事宜變成外交事宜,進而模糊琉球藩屬國的定義。

果不其然,總理衙門有個蠢人上套了,這個人就是毛昶照。

按理說日本人過來談琉球問題,他們完全可以不予理會,可他卻說是:

殺人者皆生蕃,故且置之化外。

這樣的話,無疑是給人口實,柳原前光就藉口這置之化外,將臺灣歸屬與大清這樣的既成事實給模糊了。

你自己都說他們是“化外之民”,不就是告訴我們,這不屬於你管轄範圍嗎!

我得個乖乖,爲何說外交無小事,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他們怎麼是化外之民?)

需要藉口的日本,立馬借題發揮,以“化外之民”爲藉口出兵臺灣。

配合國內爆發的下級軍官逼迫政府侵臺、徵韓風潮。

明治天皇也在和重臣商量之後,下定決心研究如何侵臺,甚至弄出了一份《臺灣蕃地處分要略》文件。爲了保證侵略計劃的順利執行,日本人還通過駐日美國公使德·朗之口,將日本意圖傳遞給美國,甚至私下拉攏了美國人李仙得當顧問,參與計劃制定。

這無疑是日本高明舉動。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日本對外戰略,在還沒行動之前,就想好後手,可謂細緻非常。自此後,美國在甲午戰爭之前,因爲日本刻意示好,一直是日本侵華戰略幫兇。

而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做了什麼?貌似啥也沒做!

由此纔有後來的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在安排好內部外交之後,行動力迅速的日本與1874年4月組建了3600人的侵臺部隊,在美國船隻的幫助之下,開啓了侵臺序幕。

(日本軍隊出征)

都要打過來了,大清朝依舊無動於衷,反而又一次被日本使者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原來軍隊出發同時,日本使者柳原前光也去中國,說日本出兵並不是針對大清。

當時清政府,對危機一無所知,要不是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告知,連消息都不知。

總理衙門接到英國消息,還有日本公使的表態之後,依舊對消息真實性有懷疑,直到日本軍隊登陸開始前敵偵查消息傳到北京後,纔派出李鴻章進行交涉,派出沈葆楨帶兵赴臺。

這外交技能點,說他們是0分都是誇獎。

幸運的是,侵臺日軍,在高山族同胞抵抗之下,在沈葆楨軍抵達之後,藉助疫病流行讓日本寸步難進。不過這一切,其實也在日本計劃之內.

因爲日本政府從始至終目的都不在此,而是項莊舞劍,意在琉球。

隨後的1874年月,清朝和日本開始談判交涉,日本又一次獅子大開口。

既要軍費補償,又要佔據領土的歸屬權,更要用就斷絕琉球和清朝的藩屬關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這套,日本真是玩的666啊!

(日本一箭雙鵰)

面對日本的無理要求,李鴻章又一次上套.

一邊指責日本兩面三刀,一邊又在日本軟硬兼施,列強調停後習慣性的選擇了妥協,因爲總理衙門毛昶照給日本人,所謂“化外之民”的口實,讓他失去了道義!

陷入僵局談判,在日本部分退讓,英國公使出場“拉偏架”下最終成破財消災之舉。

隨後不久關於日本侵臺的《北京專條》簽訂。

面對日本的悍然入侵,清政府居然承認了日本出兵臺灣是“保民義舉”,不僅如此,還在條約中說高山族人殺害琉球使者,爲將日本國屬民妄爲加害。

這無疑是暗中承認了琉球爲日本領地,也給後續對日交涉埋下無盡隱患。

在這一前提之下,給受害者的十萬白銀賠償,還有日本的40萬白銀軍費,就變的不值一提了,反而很是搞笑了!

簽約第二天,日本簽約代表大久保利通離開北京去往上海,拿着從上海稅關支取的十萬白銀到臺灣、下令日軍撤出臺灣。

志得意滿的大久保利通,獲得了日本輿論的廣泛讚譽,至於大清朝這一次的外交失敗,國人又有幾人知道真相。

這次之後,琉球從此因爲條約不在成清朝藩屬國,也給了日本後續繼續侵臺的口實,遺禍無窮的同時,看完這一系列操作,我不由想問。

(總理外交事務衙門都是人才)

這羣負責對外交涉的人,他們是不是傻?

系列文章預計五篇:下篇爲!

日本侵華時間線,吞併琉球,日本的外交冒險爲何步步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