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夏天,一羣懷揣夢想的青年即將奔赴下一段旅程。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19名優異生也將結束大學本科生涯,邁入新世界的大門。

18人保研,1人留學海外,21人次獲省市級及以上競賽獎,發表5篇SCI論文……大學四年,他們交出完美答卷。

競賽、科研、訪學、深造

“不負四年美好時光”

大二時,材料學院2016級19名同學因成績優異、創新實踐等表現突出而成爲“優異生”,相聚於這個集體中。如今走過大學四年,他們交出的是一張完美答卷:18名同學成功保研,1名同學將赴海外名校留學。其中有7人將繼續紮根母校探索求知,3人保研上海交通大學,3人保研西安交通大學,2人保研同濟大學,保研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1人。

通過四年的努力,他們獲得的不只是升學機會,還有一次又一次在競賽中奪得的獎牌、科研訓練中發表的學術論文······這19名優異生正通過不懈努力,在重慶大學的廣闊舞臺上綻放奪目的青春光芒。

根據學院對優異生的培養方案,19名優異生全都參與了科研訓練,提高了對相關學科的科研能力,共計參加19項科研課題,其中參與國創課題5人次,參與SRTP項目11人次。科研過程中培養了優異生們的基本科研素質,從查閱文獻、確定研究思路、分析數據再到論文撰寫,都令他們獲益匪淺。部分優異生將課程專業知識與科研訓練成果結合,發表了重要學術成果,據統計,共發表7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5篇SCI論文,並有2名同學申請專利2項。

優異生們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共有21人次獲得省市級及以上的競賽成果。他們還通過優異生聯合會和學院的交流項目前往英國、挪威、新加坡等國的高校進行訪學交流,開闊了國際視野。

回望四年大學生涯,成爲優異生,他們開啓的是一段美好人生經歷……

(材料學院優異生SCI論文和專利集錦)

(材料學院優異生獲獎證書集錦)

在旅途中成長

“從不會到會是一個過程”

提到大學四年的關鍵詞,優異生石佳慧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成長”。

在她看來,整個大學生涯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走過的每一步,都變成人生簡歷上的一行行字,刻入生命的旅程中。

大一入學,石佳慧就考入材料創新實驗班,每週末都會參加《學術論文寫作》《科學研究思維方法》《現代分析技術》等課程,進行論文撰寫、綜述撰寫、學術海報製作等科研方面的學習訓練。而這也爲她之後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入選優異生後,石佳慧開始跟着導師與師哥師姐們學習。她從基本操作開始學,逐漸從一個在實驗室打雜的小學妹到能參與部分科研工作,並且在國創項目中獲得優秀結題,SRTP項目獲得良好結題。“科研當然是很難的,從不會到會是一個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很多努力。”正是在經歷一次次科研訓練後,她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並決定繼續在科研的路上走下去。

在石佳慧看來,自信也是很重要的品質。“在很多活動中,可能優秀是門檻,而自信是亮點,是加分項。”評選唐立新獎學金時,石佳慧正是憑藉着自己的自信與勇氣,在衆多參與者中脫穎而出,最終獲獎。課餘時,她最喜歡演講,多次積極報名參加演講比賽,而正是從小到大的每一次演講中,讓她逐漸成長,變得越來越自信。

學業、科研、比賽、業餘愛好讓石佳慧的生活十分充實,而提到時間管理時,她笑着說:“不要慌不要焦慮,把每件事情踏踏實實做好就行,一件一件事情去完成,你會發現時間還是夠用的。”在石佳慧眼裏,效率是第一位,她會盡量用最少的時間,以最高的質量去完成任務。

(圖爲石佳慧去英國訪學,左一爲石佳慧)

對石佳慧來說,“出去看看”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在優異生政策的資助下,她與小夥伴們前往海外遊學。她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和同學們交流,也在異國的土地上感受、探究不同的語言文化、風土人情,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該出去看看,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於石佳慧而言,當足跡丈量的範圍更廣,她的眼界與思維也隨之延展到了更遠的地方。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如今石佳慧已保研北京大學,不止過去和現在,未來的她也會不斷成長。

規劃是行動的開始

“人生不存在一蹴而就”

談及即將結束的大學生活,優異生孫鈴奇選擇了“規劃”作爲關鍵詞。

大一還未入學,孫鈴奇就確立了未來想要保研的目標。進校後,他的績點始終保持在專業前列,並在2017年入選優異生。如今,他已如願以償保研華中科技大學。

除去週一到週五的學習時間,每週六孫鈴奇都會設定一個專屬時段來專心處理課外活動,而週日則會選擇早起,到圖書館深度學習一天,溫故而知新。他的人生中不存在一蹴而就,對於未來的目標,孫鈴奇用一步步的細緻規劃和與之匹配的堅定執行去實現。

大二時入選優異生,對孫鈴奇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優異生配備的導師會爲每位優異生量身定製未來規劃,優異生平臺提供的信息與人脈,也爲他的成長助力。而他結識的一羣志同道合的優異生小夥伴,則成爲他時刻審視自己的一面鏡子,讓他保持謙虛,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學習與生活。

進入大學後,廣泛參與並組織活動也是孫鈴奇的一項大學規劃。“最初是想鍛鍊自己的能力,但後來,我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服務他人的快樂。”他擔任了易班項目部部長、黨支部組織委員,組織承辦重慶大學第三屆新生十佳網絡班級大賽。而在各類晚會、素拓活動中也有他忙碌的身影。

關於未來,孫鈴奇也有自己的規劃:完成碩士學業後出國深造,而後歸國繼續從事科研事業。他很堅定地說:“我自己的能力雖然有限,但我也想盡自己的努力,爲祖國的材料領域做出一些貢獻。”

享受過程,不留遺憾

“青春就是用來衝的”

回憶本科四年,優異生徐揚哲最大的收穫是領悟到了“享受過程”的魅力。

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類)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獨挑戰賽二等獎……多次在數學競賽獲獎,成爲徐揚哲身上最閃亮的印記,“工科數學是一種思維和工具,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並且讓我變得更加自信。”儘管並非數學專業學生,但徐揚哲從未放棄過在這個領域的嘗試,在他身上,鑽研與堅持相遇,興趣成爲了最好的催化劑。

數學之外,徐揚哲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探索着。夯實基礎,構建脈絡,用自己的理解來思考,去創造,並用心感受着屬於材料世界的魅力。立足所學,徐揚哲在科研,國創,競賽中的嘗試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得發明專利以及發表一篇SCI論文的成果,爲他的大學生活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大二時,優異生培養方案中的“一人一導師”政策讓徐揚哲認識了對自己影響頗深的王勇老師。師生定期面對面交流,分享心得,交流建議,“這帶給我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建議和課本相關的學習指導,王老師對於前沿應用技術和研究內容的傳授更是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對專業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在保研方向選擇時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對徐揚哲來說,享受過程不僅體現在學習中,更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裏。一向喜歡走走看看的他,在19年的國慶節踏上了一次繞重慶地鐵環線一圈的徒步旅行。“車來車往的道路旁,是大爺們打着陀螺打着牌;燈光絢麗的雙子塔背後,是海棠溪附近的市井生活;江對面的來福士大樓,卻替代不了覺林寺附近的老舊樓……”一路上,有烈日灼眼,也有江風拂面,他用眼睛耳朵甚至整個身體,把自己對重慶的記憶妥帖地納入心裏,也在這段路途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他說,享受過程,不留遺憾,“青春就是用來衝的”,徐揚哲向着未來飛奔着。

材料學院的19名優異生一同走過了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旅程,如今,大學本科生涯即將畫上句號,但在其中收穫的一切都已凝聚成知識與學問,化作前進的底氣與勇氣,伴隨着他們登上更大的舞臺。

“我們感恩於學院對優異生的精心培育和幫助,特別是見證我們點滴寸進的導師們,他們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給予了充分的指導,這些教誨如同材料學的熱處理和後處理表面工藝,讓我們獲得了更卓越的性能。回顧過往,記憶猶新,很多美好的時刻常常縈繞於我們心田,成爲我們寶貴的財富。”離別之際,他們寫下收穫的話語……

走出國門,擁抱世界(材料學院優異生參加國外交流照片)

聞縉湖禽鳴,搖重大園鈴(材料學院優異生校內活動留影集錦)

校外展風采,風華正青春(材料學院優異生校外活動留影集錦)

關於優異生培養,材料學院這樣做……

根據學院“培養適應和駕馭未來的材料類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辦學目標,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高度重視發現和培養優秀人才,重視優異生培養,爲優秀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平臺。爲優異生配備高水平導師,選擇教授或有海外經歷的年輕學者作爲導師。強化導師指導和學習過程監控,在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課、科技創新活動和升學深造等方面給予指導。在優異生的培養過程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結合專業特色因材施教,以能力培養爲核心,在國創和SRTP等項目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性、綜合性的科技創新實踐競賽活動,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提前進入導師團隊,進入實驗室、參與導師研究課題,開展科研訓練,激發學生的學術研究興趣,爲繼續深造奠定基礎。

文字:程筱錦 李瀟雨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

指導:羅璇

編輯:郭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