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是服務升級、質量升級、內容升級、文化升級、體驗升級、場景升級,不是價格升級。看商家的亂象,除了漲價外,其他一層不變。

去年各種漲價,商家藉此把米粉/麪條從8元一碗(西部縣級市)價格漲到9元或10元,然後價格回落後大家心照不宣的也沒有降價,然而他們的生意數量也下去了。依舊堅持沒漲價的幾家店6元一碗生意火爆,相差4元夠上下班公交通勤了,當然一人喫飽,全家不餓和不算賬的小年輕們忽略不計,對於成年人這個賬很明顯的虛高到害怕,如果一家6口人(夫妻+兩孩子兩老人)是不是一個早餐就要多出24元了呀,一個月呢,一年呢?

商家的如意算盤打得好,不是借消費升級的宏觀理念就是以物價上漲爲藉口,不否定店鋪租金有高低,可價格的背後是體驗、服務、味道等等,高收費的背後依舊是那種喫碗粉就汗流浹背,感官享受到超大號風扇帶來的各種不可描述的味道,這樣的環境與消費升級相差甚遠。

夜宵的機會從來就是平價啤酒,誰真正懂得這裏面的邏輯誰就能贏,年輕人擼串烤魚從來是以啤酒當先,一條88元的烤魚可能4個人就能喝掉3-4箱啤酒,且會長期來消費,夜宵畢竟是年輕人的天下,不是中年人和老頭子的主場。

包子鋪在於工藝標準化和優質的原材料,一個大的批發市場裏很多攤位賣的就是母豬肉,這也是諸多夜市烤串、包子等採用的原料之一,不懂內幕坑死你也是自認倒黴,而良性的採購系統則在第一關就已經甩對手好幾條街。

有連鎖粉店6元一碗,瘋狂有人加盟,這個價格銷量很大,且店鋪多年來價格依舊,低價確實無法保證有空調的享受,但24小時的平價營業,利潤甩那些亂標價的店鋪幾條街,還獲得消費者的好評。

夜宵店你要是喝酒,結賬時不看賬單百分之八九十都會被多收錢,不是把單價抬高多開就是數目不對,尤其是喝多點酒的都不看具體錢數,他們看準了消費者的這種心裏,一宰一個準。

現在一些小型生鮮店和烤魚店也如此,使用7兩秤很平常,一斤江團10元賣價40一斤且缺斤少兩,生鮮店或菜市場根本就沒有把菜價與超市那般明碼標價,收費多少幾乎都是不明不白。加上這些幾乎都是小農思維能坑一個是一個能坑一回多賺一回,也給連鎖等標準化操作提供了巨大的生長空間。

不是不提倡發展小店,小店之所以無法長期生存下去,就是在服務、品質、經營上出現了各種問題,不足秤、造假、殘次品、變質品、多收費等等現在頻發,別說你沒被宰過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