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這是一幅宰相畫家的傳世孤品,雖然被歷代藏家視若珍寶,它卻幾經戰火和流亡。幸運的是,那五隻溫厚而倔強的黃牛,在經歷了1200多年的歲月風霜後,依然生動傳神、光彩奪目,令人歎爲觀止。圍繞這件國寶的,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和爭論。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他是長安人,出身貴族。曾出任東西兩道節度使,唐德宗時官至宰相。他工於書畫,書承張旭,畫學陸探徽。韓滉雖身爲宰相,但他熟悉農村生活,喜畫田家風俗,尤其擅長畫牛。他用簡練粗壯的筆調,勾勒出了牛的不同形色體態,堪稱古代畜獸畫中的上乘之作,對於後代的許多畜獸類題材繪畫作品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還非常注意細節的真實,他畫牧童牽牛飲水,居然能在牛眼裏畫出牧童的身影,真是神來之筆。韓滉創作的《五牛圖》中,牛的倔強樸實、踏實耐勞恍若親見,尤能體現作者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品格。

同時,牛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爲本的主導思想,韓滉在任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也含有鼓勵農耕的意思。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喫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彙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張董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

韓滉有36件作品被宋徽宗珍藏,但大多散失了,臨安被攻破以後,《五牛圖》輾轉於民間,這幅作品曾被歷代收藏家、鑑賞家收藏過,諸如趙構、趙伯昂、趙孟、孫弘、項元汴、金農等諸家題記收藏。在明代,曾幾易其主。明末清初戰爭連連,《五牛圖》散落在民間,去向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清宮開始在民間大量收集珍寶,偶從民間收集到宮中御府珍藏,乾隆鈐有御璽。此後,它又遭遇了類似《遊春圖》的坎坷經歷,曲曲折折。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五牛圖》落入強盜之手,被就地出售。香港滙豐的老闆吳蘅孫買下它,就這樣,《五牛圖》一直在吳蘅孫手裏50年。1950年,由於經營上的問題,吳蘅孫不得不忍痛割愛,轉讓《五牛圖》。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混的伍牛勘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僞,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民間也發現了一件《五牛圖》,京都大原美術館藏有另一件絹本的《五牛圖》卷,。日本學者對此兩卷則有比較研究,認爲他們自己收藏的是真跡,而中國的是贗品。

然而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經過中國專家學者薛永年、蔡星儀等人的不懈努力,他們從紙張材料、作品題款、印章、題跋、繪畫筆法和風格方面一一駁斥了日本專家的質疑,確定日本的《五牛圖》是僞作摹本,而中國的《五牛圖》是正宗的真跡,真跡只可能在中國,不可能在日本。

對於專家這次表現,很多網友紛紛讚許,稱的做法:幹得漂亮!總之《五牛圖》作爲這一題材的存世作品被視作“鎮國之寶”,極具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那麼你認爲這兩件作品,那一件是真的呢?專家這次做法如何?歡迎你留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