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逛過上海的四川中路嗎?也許你可以很篤定的說:當然,我不僅逛過外灘,還逛過圓明園路、滇池路、北蘇州路……”但是在離它們都不遠的四川中路,你有逛過嗎?

要知道,在四川中上的那些歷史建築,一點都不遜於中山東一路(外灘沿線)那一帶的萬國建築博覽羣。

四川路現在的名氣雖然不如中山東一路和圓明園路那樣,一路人氣高漲,但卻有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等人去探尋。如果你喜歡看建築,喜歡追尋老上海的故事,那麼外灘200米後面的那條四川路,你千萬別錯過。

四川路是當時上海公租界中區的一條南北向幹道,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路,全長1270米。1865年改名爲四川路。20世紀上半葉,在上海九江路、滇池路、四川中路一帶,聚集大量的金融機構。

位於上海四川中路299號東亞大樓,香港東亞銀行,隨着歲月的變遷,是如今能比較完整地保留下的一棟。現大樓仍未東亞銀行繼續使用。

東亞銀行大樓修建於1926年,由匈牙利知名建築師鴻達設計,(前幾天的文章關於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所在的大樓也是出自鴻達之手)。建築整體爲典型的Art Deco風格,立面簡潔,轉角處設塔司乾式雙柱主入口,頂端設柱廊塔樓,底層大廳牆面爲線條圖案裝飾。

一層大廳高6米,空間很寬敞,大廳中吊燈、風扇都爲之前完整保存下來的原物,這種性質有點類似錦江飯店北樓大廳門前那些燈,都是大樓建成之初就有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珍貴異常。

黑白拼花大理石護壁和櫃檯,透出冷靜典雅的氣質,牆面、天花的裝飾線腳突出線條感,配合抽象幾何的圖形,透着濃濃的藝術感。室內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形似“天平”的地坪和形似“天平”的欄杆裝飾。寓意銀行“守信、誠實、公平”。

24米長的雲石櫃檯在建成之時曾經轟動一時,將工作區和公共區域區分開來,工作區緊連着金庫和保險庫,如今的金庫和保險庫內仍完整地保存着完整的拼花馬賽克地坪,彩色條玻璃木門。

原本門廳後備空間的狹窄木質樓梯改造爲直通二層的旋轉樓梯,夾層空間被充分利用了起來。老式電梯或經白玉扶手旋轉樓梯往上,螺旋形的這種設計不僅很好地體現了藝術美感,配上黑白拼接的地磚,也當之無愧做了一回網紅。

大樓視野很好,從二樓轉角可以俯瞰整個路口,這個視覺角度不僅可以看着整條路上的建築,人來車往,遙想當年那番盛景。

東亞銀行,創立於1919年1月4日,系港粵及越南僑商簡東浦、周壽臣、李冠春、李子方、黃柱臣、郭幼庭、陳金石、龐偉庭、莫晴紅等9人發起組織,併合資創辦。

東亞銀行總行設在香港,最初資本200萬港元,後一再增加,到民國24年底止,資本總額已增至1000萬港元,實收550餘萬港元。董事長周壽臣、總司理簡東浦。起初專營匯兌及押匯,及後增加放款、貼現等業務。

20世紀30年代,上海發展爲遠東金融中心,華資銀行也迎來鼎盛時期,當時租用外灘30號共濟會堂的辦公室作爲其辦公場所,1925年購買了九江路與四川中路交界的那塊地皮,修建起了東亞銀行大樓,於1927年11月竣工。這是東亞銀行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分行,從成立之初到現在仍舊營業,見證了外灘金融業的百年變遷。

大樓的一樓經過一番的修舊如舊的一系列保護措施後,一樓和夾層已經打造爲“滬港銀行歷史展覽館”,定期(逢週二、四、六)向社會開放,供大家瞭解這棟大樓及香港東亞銀行的前世今生。

展覽通過圖文介紹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的金融改革創新、新金融秩序的建立、香港金融業與香港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香港銀行業在上海如何參與改革開放進程等。

在展館內,既可以看到東亞銀行滬港辦公大樓的昔日的老照片,也可以參觀到當時的保險庫,據說,當年能在東亞銀行開保險櫃的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除了這些之外,還可以看到當時銀行員工使用的、筆、檯燈、電話等辦公用具等等。還有現在頗爲流行的媒體影像解說東亞銀行發展的百年曆史和滄桑。

#建築#現在雖然四川中路的人氣不如從前了,但是它見證了外灘一個世紀的金融業發展,也留下了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和許多精美的建築,如果你喜歡讀建築,不妨去這條路去看看,去細細品味一下東亞大樓這棟百年建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