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到来,人们开始走出家门,活动越来越丰富频繁。但近日北京局部疫情的反弹,再次提醒人们,疫情防控绝不能松懈,户外活动必须“悠着点”。

外出时如何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除了戴好口罩、少用手摸公共设施,我们还要清楚哪些活动相对安全,哪些活动安全隐患高,及时调整安排,规避风险。

权威专家,梳理一张“出门风险评估表”,帮打算外出的你做足功课。

中高风险地区“出门风险评估表”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曾强调,防控常态化与正常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些场所必须是有条件开放的。

专家表示,中高风险地区及周边区域的人们,一定要对日常活动做好风险评估。

运动——单人或双人项目风险低

疫情隔离虽然对我们的活动范围有所限制,但为了保持健康、提高身体抵抗力,一定不能缺乏运动。

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推荐选择风险较低的运动方式和环境。

居家健身:

低风险

一般认为,身体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会经历“免疫抑制”,不利于自我保护。因此居家健身时,建议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如果家里有跑步机、划船机等设备,可以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如果没有设备,可以进行原地跑、高抬腿、波比跳等,均可刺激到心血管系统,让血液循环加快,提升和外界气体的交换,提升抵抗力。

户外运动:

根据人际距离判断风险

户外运动一般通风良好,在疫情等级为中低风险的地区是可以进行的,但要注意佩戴好口罩,不参与聚集性的运动。

高尔夫球、慢跑、散步、打羽毛球、打网球、打太极等,一般是独自或与熟悉的同伴进行,属于低风险的户外运动。

而篮球、足球、广场舞等,人员较密集或有身体接触,属于中高风险的户外运动。

健身场馆:

高风险

健身场馆一般通风条件较差,且需要与陌生人共同使用健身器材和场地。

人在运动状态下,尤其是有氧运动中,呼吸更频繁,其中若有携带病毒的患者,很难避免被感染。因此,健身场馆内的运动,如器械项目、游泳、操课等均属于高风险运动。

需提醒的是,运动时戴口罩会对呼吸有所限制,建议大家:

在低风险地区:进行低风险运动时,可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戴口罩;

在中高风险地区:一定要戴好口罩,如因戴口罩引起不适或在运动中感到又累又喘,体能下降,表现不如平常,就表示运动超出了人体适合量,必须调整运动时长及项目,以免降低免疫力,适得其反。

出行

短途、自驾更安全

国内疫情防控日趋平稳,旅游、出差等外出活动多了起来。不过,目的地不同,风险也有不同。

1.短途比长途安全

行程尽量选择短途,如果活动范围内没有确诊病例,相对比较安全。如果目的地较远,接触陌生人机会增多,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周末游玩建议选择临近区域出行,避免远程旅途,尤其是全球疫情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境外行程。

2.自驾比公共交通安全

自驾出行,人员安全可靠,可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风险较低。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处于密闭环境,且交通枢纽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感染风险较高。

建议出行佩戴好口罩,尽可能减少与陌生人接触。

3.个人卫生习惯非常关键

出行路程中,一定要随身携带洗手液或清洁湿巾,触摸过公共物品,如门把手、公用电话等,要避免用手再触摸身体黏膜组织,并及时清洁;

使用公用卫生间的过程中,要全程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粪口传播的风险;

使用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要注意场所消杀卫生是否到位,使用时注意通风和个人卫生。

聚会

控制人数、选私人场所

杨占秋提示,在我国低风险地区,少次参加聚餐是允许的;在有确诊病例的地区则要慎重选择外出聚餐。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1.人员组成要简单

共同居住的家人一起聚会,一般为低风险。与朋友、同事聚会,若人数较少,且可以保持一定社交距离的,理论上风险也较低。

但如果有以下情况,聚会就可能变为高风险项目:朋友、同事健康状况不佳的;其中有高风险地区或人群接触史的人;聚会存在频繁亲密接触的等。

2.场所尽量选户外或私人场所

室外聚会比室内聚会安全。室内聚会要打开窗户,保证通风良好,且人数有限。在自己家或朋友家聚会,风险相对较低,注意不要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使用卫生间、厨房等时,打开通风装置。

相比,餐馆等公共场所中活动人员的健康情况很难追踪,人流量也相对较大,所以餐馆聚餐为高风险。

3.聚会内容以接触少的为主

开派对、组团打球、聚餐、KTV唱歌、夜店跳舞等聚会的风险较高,不建议在疫情期间进行。

户外爬山踏青、逛街等聚会,如果人员安全、场所安全、 能保持社交距离的,就属于低风险聚会。

日常生活

理发、观影风险都较高

日常逛商场、超市等活动,风险不一。风险有多大取决于你去的是哪种类型的购物中心、里面有多拥挤,以及你在那里待多长时间。

杨占秋说:“高密度人群会导致风险大幅增加,而主要的缓解因素是人们不会长时间挤在一个地方。”

理发:

中高风险

理发涉及“持续很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和呼吸”,且无法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建议大家,疫情期间如果需要理发,可提前向理发店预约人少的时间段,可要求对理发设备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理发过程全程佩戴口罩。

逛展览馆、博物馆:

中风险

场馆一般都会控制入场人数,可有效避免处于过于集中的人群中,但身处公共场所,风险不可避免,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用手随便触摸公共区域。

看电影:

高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建议,减少与朋友相约观影,尽量独自或与共同居住的家人一起观影。

在影剧院内不要有过多交谈交流,减少聚集性谈话。同时,要保持1米线的社交距离,尽量避免用手触碰影剧院公共设备表面。

低风险地区“出门风险评估表”

低风险地区人们的日常活动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6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

《指南》指出:

居家、运动、户外、公园、旅游景点,无需戴口罩。

超市商场、餐厅、写字楼、会议室、车间、校园内等,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可不戴口罩。

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内人员无需戴口罩,工作人员、外来人员戴口罩。

影剧院、游艺厅和网吧、交通工具等相对密闭空间,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医院就医人员、职业暴露人员戴口罩。

新冠肺炎确诊、密接、疑似和无症状感染者,入境、隔离、发热咳嗽等人员戴口罩。

《指南》明确,社区、公园、商场超市、旅游景点、餐厅、银行、理发店等可不做体温检测。

宾馆、影剧院、游艺厅和网吧等空间相对密闭场所,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单位以及交通客运场站、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要坚持体温检测,强化环境卫生与消毒等措施。

歌舞厅(KTV)、道路、水路客运和民航等要坚持“健康码”检查。

《指南》提出,全空气空调系统由原来要求全部关闭回风,调整为尽可能减小回风,增大新风量。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新风口和排风口要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评估某项日常活动的风险?

专家表示,防控疫情,防的是新冠病毒。病毒有传染性,那就一定有风险存在。

评判某项日常活动的风险,首先要看是否有病毒存在,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出现就是最直观的指针。有病毒存在的地区,日常活动风险较高,要警惕。

但需注意,个别病例的出现符合病毒传播的规律,也将是未来疫情防控中不可避免的情况,只要防控措施及时、适当,大众不必过于紧张。

目前没确诊、疑似病例出现的地区,风险相对较低,日常活动还是要正常进行。“有新闻报道称,低风险地区的大学生返校,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来做相应工作,这大可不必。”

此外,大家还可根据3个原则来综合判断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性:

1.是否通风;2.是否能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3.是否无人员聚集。

若以上三点均为“是”,则相对安全;若为“否”,则风险较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