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咨询3年多来,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咨询,今天我需要提出“11条不回应”准则,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支持。

1.不回应让我们进行预测的咨询。如当前询问2020年法考的时间是哪一天?2020年考研时间是哪一天?这些问题我们无法预测,也不想预测,等着看公告不是更好吗?

2.不回应需要院校或者相关人员自主决定的咨询,即不回应政策解读性问题。如很多考生经常询问某某大学的某某规定是什么意思啊?某某院校的某某规定是不是违规?

3.不回应自行检索即可得到答案的咨询。如询问某某院校的招生简章,某某院校的招生计划,某某院校的报名时间等等,我真的记不住以及你有咨询我的功夫,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而且大家的检索方式都是差不多的。#教育#

4.不回应不可能有答案或者答案没意义的咨询。如很多人特别喜欢问某某院校的考博录取率、这个学校好考吗?我能考上某某院校吗?想回应这类问题,需要给出很多大前提性假设,只要一个你不符合或者形势发生变化,给出的建议没啥意思。这就像很多人喜欢看清华北大等院校某某专业硕士、博士的经验分享贴,但是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对绝大多数人考清华北大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一年只招1-2个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比你优秀,你就考不上。虽然很多人不同意上述见解,但是我们不回应不具有统计价值的预估。当然这些经验贴的价值不是告诉你怎么考取清华北大,而是提升你的认知与学习方法。

5.不回应私人信息获取咨询。如某某导师的联系方式、电话。在此我们必须提倡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即相信官方,多通过官方途径联系,招生简章有学院研招办的联系方式,有的老师也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学院官网也有老师的联系方式,你真的没必要东打听西打听的去获取别人的信息,公开途径足够你达到你的目的,不要忘记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获取别人的多个联系方式,这就像很多人一直群组中@别人,要加好友,但是一直不说自己的问题。

6.不回应需要论文式解答的咨询。这方面很多法律人经常犯,你回应他一句话,他能够找到你这句话的N个毛病与反例,搞得你必须给他一个论证非常充分的解答!这是根本无法破解的问题,特例太多了。

7.不回应你学长学姐、老师说某某的咨询。如很多人经常问,我某某学长说某某问题(或现象),这是真的吗?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说的大背景与前提性假设,另一方面你想让我回你啥,回应你特例吗?还是附和你学长的观点。

8.不回应评价他人、其他院校组织等的咨询。如某某大学的法学怎么样?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太多的事情啦,而且简单的评价他人、其他院校组织也是不负责的。

9.不回应质疑性、身份性的咨询。如很多人不是去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绕很远的地方,认为只有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才能(甚至才配)解决他的问题。关于这个现象,我们必须着重提出,因为我们发现超级多的人有意无意地放大一些区别,忽略真正的问题所在。如考研,很多考生格外强调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备考、交流的差异,甚至认为是本质性差异。但是大家真正的思考一下,考研难度不是英语+政治+专业课吗?你跟人家有啥本质区别呢?复习方法真的如你想的那样差别巨大吗?学法学的就比人家非法学考研的高级吗?哎,太注重形式了。

10.不回应需要自己做决定的咨询。如当前很多考生调剂到某院校之后,到处问别人调剂院校值得上吗?有没有必要啊?读研有啥用?你怎么看啊?哎呀,就像很多人反馈的一样,你回应他啥都是废话、空话,其实他不是想听你的回答,而是想让你跟他说一下他的观点,这样他好作出选择。但是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呢?

11.不回应不文明用语咨询。我们深知我们无法服务所有读者朋友,也不可能令很多人满意,更无法期待我们的回复方式别人可以接受,但是这就是真实的我们,请尊重彼此。看不起我们与我们的回复的,就别打扰我们了。想骂人的也请绕道。不接受广告咨询。

以上就是我提出的11条咨询不回应准则,大家怎么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