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两个传统节日,日月相叠,一个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另一个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相比之下,端午比重阳的规格高了很多,它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

因为,端午不只是粽子和龙舟,也是涉及全民卫生的大日子。

初三课本里,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实际上这个西晋周处,还写了一本非常厉害的书——《风土记》,这是中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

《风土记》里面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五月初五是五月里,第一个五天,以此为“端五”;按照天干地支、子丑寅卯排列,寅月是正月,排到午月正好是五月,而且,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也通常写成“端午”。

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是八月初五,这个“五”就成了忌讳字,时任宰相的宋璟提议,把“端五”改成“端午”,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午”也是时间标志,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是日中午时,这个时间段又被称为“阳辰”,由此“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节目,但是,端午远远没这么简单。

特别是2020年的端午节,意义更不一样。

农历五月,在古代还被称为“毒月”或“恶月”,因为五月时值初夏,蛇虫毒物活动频繁,特别是南方地区,梅雨潮湿、滋生瘟疫,甚至山林中还时不时有瘴气,这些都是五月必须背上的恶名。

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田文,他生日就是五月五日,因此还一度遭到父亲靖郭君田婴嫌弃,再加上孟尝是庶出,差点儿被老爸田婴扔在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灭。

五月如此特殊,所以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食五黄、悬五瑞、祛五毒的讲究。

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加上雄黄酒,是古代人在端午节食用的“五黄”,目的是为了清热解暑。

《白蛇传》里白蛇现身的著名桥段,就是因为白娘子端午节喝了雄黄酒,显出千年蛇妖的真身。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是雄黄属于克制蛇虫的利器,即便蛇妖也不行;二是端午饮雄黄酒,很久以前就是民间习俗。

实际上,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物质的结晶体,泡酒后会分离出三硫化二砷,这是剧毒化合物,常喝雄黄泡酒,对身体危害极大。不过,古人取雄黄酒或雄黄水,泼洒在房间或庭院里,用来驱瘟除毒、克制蛇虫,还是比较合理的。

五瑞,也就是“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

这几样东西,外观习性天差地别,可它们的功用一样——辟邪驱疫。

《本草纲目》记载,“菖蒲气温味辛,功能解毒杀虫。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炙疾病。”

五月花开艳红的石榴花,可以作为驱虫剂使用,以减少疾病传染;

大蒜也称蒜果,哪怕在西方基督教里,也是驱邪除魔圣物,跟十字架搭配对付吸血鬼,效果奇佳;

龙船花,花叶秀美、花色丰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仙丹花,顾名思义,龙船花可以药用,花、根、茎用不同方法炮制,可以辟邪除瘴、治疗毒疮。

过去家里过端午,要是没有“天中五瑞”,会用苍术、白芷代替,沿着门窗墙壁点燃烟熏,也可以驱除虫害、净化空气。

至于端午节里的“五毒”,指的是蜈蚣、蝎子、壁虎、蜘蛛和毒蛇。

每每端午之前,会用大红纸剪成“五毒”的样子,贴在屋内表示镇压邪祟,或者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拧成一股“五彩线”系在手腕脚腕,同样表示百毒不侵。

再讲究点儿的,会佩戴用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制作的五毒香囊。

剪纸、彩线、香囊,每一样都是满满的仪式感。

无论是五黄、五瑞还是五毒,都是端午节里的彩头,为的还是家宅平安、远离疫病。

古人已经把端午节过得这么有内涵,我们要是过个节,只有甜粽子配咸粽子,是不是显得苍白、显得无力感?

特别是2020年的端午节,一定要好好过,防病抗疫千万别放松,好让危机早点儿过去,生活重回正轨。

上半年工作总结都没得写,下半年总不能再交一份白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