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銀行股估值要全面重估了嗎?

銀行股

近期,一則傳聞引起了投資者的重視,但有人歡喜有人愁,市場對這則消息的解讀有所不同。從傳聞來看,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隨後,證監會也回應,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之中。與此同時,證監會還表示,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早在前幾年,市場早有相關的傳聞,但最終因不同的原因擱置,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確實是國內資本市場的大事情,一旦得到落實與開展,那麼將意味着國內金融混業改革將全面提速,對銀行及券商業來說,自然構成重要性的影響。

不過,從目前的推進進程分析,更可能屬於消息放風,藉助市場輿論測試一下市場的反應。但是,隨着國內金融市場的加快開放,加上這些年來的積極探討與研究,估計這一次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也會逐漸得到落實,但具體規則與方案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去探討。

就目前的政策監管環境來看,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短時間內很難得到全面落實,因爲這將會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例如監管層面上,需要對《商業銀行法》等相關規則進行修訂,且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還會牽涉到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監管機構之間如何協調配合,仍然是一個不少的難題。

但是,對國內商業銀行而言,這些年來也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券商牌照,有的通過境外途徑間接擁有。但是,假如國內監管環境有所放寬,且允許商業銀行直接持有券商牌照,將會促使銀行業的積極改革。不難想象,隨着未來國內金融改革的持續推進,加上外資的積極入場,未來將會面臨着國內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實力比拼,而按照當前的競爭狀態,我們距離全球金融巨頭仍然存在一些差距,若沒有足夠的實力,或缺乏核心競爭力,那麼很難在金融持續開放的大環境下與全球金融巨頭抗衡,競爭壓力也會顯著增大。

允許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對國內券商機構自然會構成影響,但相對而言,對頭部券商影響有限,但會加快中小券商的洗牌過程。不過,換一種角度思考,雖然銀行具有足夠的背書與實力,但與券商相比,在銀行開展券商主要業務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例如,以經紀業務爲例,券商開展了很多年的佣金大戰,各大券商早已把佣金壓得非常低,且基本上把客戶拿到手上,此時此刻銀行加入“攬客”隊列之中,顯然缺乏了一些優勢,除非銀行具有更有力的佣金吸引力或更優質的專業服務能力,否則投資者不容易從券商機構轉戶至銀行之中。

在激烈的佣金大戰之後,客戶資源的瓜分已經步入了中後段,銀行要想獲得券商客戶資源,更可能從專業水平或優質服務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從實際情況下,銀行還是比較欠缺這方面的競爭優勢,而從大方向來看,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並非意在與券商“搶生意”,而是要增強核心競爭力,甚至與券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未來可能會開展一輪激烈收購、優勝劣汰的過程,這一切意在打造航母級的金融機構,並與海外金融巨頭進行實力比拼。

銀行,作爲一個“金飯碗”的行業,多年來銀行業的利潤也是非常豐厚,即使把券商的利潤爭奪過去,也不足以讓銀行的利潤增厚,若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那對銀行股的業績提升影響也會顯得相對有限。但是,對未來銀行股的估值狀態,可能會有所影響,尤其是對擁有券商牌照的銀行股,未來的估值會逐漸向海外知名投行或國際金融巨頭靠攏。不過,要實現銀行股估值的重估,僅僅增加券商牌照,還是遠遠不夠的,與擁有悠久歷史的國際金融巨頭相比,我們的服務能力、專業水平以及創新意識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也是估值定價偏於保守的原因之一。

從市場的角度分析,未來打造出航母級券商、金融巨頭的意願會越來越強烈。更爲關鍵的是,隨着商業銀行擁有券商牌照,未來會積極推動資金的加快入市,在銀行理財逐漸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居民風險偏好會逐漸改變,間接促使居民入市的比例,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性的增量資金補充。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在多方面助推直接融資功能以及投資功能的全面提升,在新股發行節奏加快、註冊制試點改革持續提速以及新三板精選層現金申購等背景下,在提升資本市場融資效率的同時,給予市場提供一定的賺錢效應,間接推動資金的入市熱情,一舉多得。在新股持續賺錢效應的影響下,新股中籤率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增配持股市值,這也是提升股市融資規模與引導資金入市同步推進的真實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