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而不屈,傲物为原

文/石岩磊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外向之人往往热情好客交友广泛,但也会因口无遮拦而与人交恶,所以命运大起大落者居多;内向的人常常谨小慎微独来独往,但他们心思缜密做事周全,因此运势一般比较顺遂。世上最可悲的大概要数恃才傲物者了,这些人由于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而演变为过于自负或盛气凌人,极易招人嫉妒憎恨和打击报复,运气不佳便是必然,屈原应该算是其中一个代表。

屈原是楚国贵族后裔,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21岁时即登上左徒的高位,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踌躇满志的他力图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但也触犯了众多权贵利益,因而受到小人的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于公元前278年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虽才华横溢一身正气,但屡被谗言所伤,最终走上了绝路,令人扼腕叹息,可冥冥之中他的人生轨迹也似是必然,这从其作品中即可窥见一斑。

比如《离骚》里的那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进取心态。从中不难看出其百折不挠的个性,这既是屈原成功成名的动因,也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渊薮。正因为执着,所以他自幼嗜书成癖,能够博览群书学高八斗,也因为执拗,而头撞南墙还不死心,直言劝谏楚王,非但没能奏效,反而招来猜忌与疏远,在国破家亡之际,所有的梦想都已幻灭,自己唯有义无反顾地陨落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被无数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所推崇,在仕途受阻无法“致君尧舜上”时,在颠沛流离遭贬谪的路上,士子们常常用屈原的这句话来疏解胸中的郁闷,可殊不知在普通的芸芸众生眼里,他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慨叹更多的是酸儒的悲鸣,他们所谓的生不逢时不过是自怨自艾罢了。与普罗大众的疏离,使得清高者愈加绝尘,他们完全沉浸于自我编制的梦幻神话中,在遭遇挫折时难于自拔,最终导致英雄“不容于世”而多薄命。

屈原的一生或许可以用“洁而不屈,傲物即原”来概括,洁身自好令其绝世而独立,孤芳自赏的秉性也带来了不幸的结局。儒家和道家对他这种刚直性格的人都做出过阐释,《道德经》就强调指出“木强则折”,质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儒家经典《大戴礼记·劝学》中也提到“强自取折”,意思是物性太硬则反而容易折断。过于耿直并非什么优良品质,事不达何言善?如果只有雄心壮志和勇往无前的斗志,百折不挠但一事无成,怎么可以称为豪杰?他们彰显的仅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已,有些人甚至隐含着徒留身后美名的自私。

后人对屈原的评说不尽相同,除了赞誉也有微词,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就称其:“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非明智之器”。功过是非仅是他人一己之见,斯人已逝焉能复生?然而,屈原为万众仰慕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缅怀他,视其为名垂千古的伟人,大概就是源于屈原的才华横溢和大义凛然。无论褒贬,屈原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魂魄,因为他代表着宁为玉碎的倔强,体现着不惧逆旅的无畏。物以稀为贵,人以品为尊,我们崇敬屈原,更多的是祈盼着像他那样的精英不断涌现,而不愿看到如他那般的悲剧重演。

2020.6.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