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這種植物,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珍貴植物,它還是夏季最佳食用野菜

薰衣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即使沒有見過,但至少也聽過,可以稱得上是花園景點中的翹楚。不過還有一種有着跟薰衣草驚人相似的植物,它就是千屈菜。仲夏,又到了千屈菜盛開的季節,長長的花莖上,紫紅色的小花擠擠挨挨,隨風搖曳,放眼望去就是一大片淡雅的紫色,如果不知道是千屈菜的話,我想很多人都會把它當作是薰衣草。

千屈菜,又稱水柳、大關門草、對葉蓮、紅筷子、水枝錦等,爲千屈菜科千屈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佈全國各地,常野生於水邊、溪旁、沼澤地及潮溼草地中,現各地廣泛栽培。千屈菜掛名“菜”,那肯定可喫,《救荒本草》記有千屈菜:“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許,莖方四楞,葉似山梗菜葉而不尖,又似柳葉菜葉亦短小,葉頭頗齊,葉皆相對生。稍間開紅紫花,葉味甜。”又記採食之法,採嫩苖葉煠熟,水浸淘浄,油鹽調食。

千屈菜爲藥食兼用野生植物。其全草可入藥,嫩莖葉可作野菜食用,在我國民間已有悠久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掘了千屈菜的食用價值。一般在每年的初夏到仲夏間到野外採摘,然後從易折斷的部位將千屈菜的嫩莖葉摘下,並清洗乾淨,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既可以涼拌、炒食、也可以做湯。食用方法非常多,有的切碎後拌麪粉蒸食,也有的作火鍋配料等。

而在比這更早之前,人們將千屈菜製成乾菜,以備冬春之需。主要是先將鮮菜用沸水焯一下,再曬乾貯存。食用的時候用水泡發,再來炒菜、做湯,更有一番特殊的風味。經常食用還有清熱涼血的功效,是炎熱夏季的最佳時蔬野菜。中醫認爲,千屈菜性味苦寒,歸大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瀉之功效。可用於痢疾、泄瀉、便血、血崩、吐血、鼻出血、外傷出血等的治療。

這個夏日,千屈菜在南方的大地上,它佔去了半壁江山,村道路旁,綠化景點,都是它們的家,千屈菜的繁殖能力非常頑強,同時也有靠地下莖蔓延的能力,兼之它又是多年生植物,在一個地方能存活很長時間。南方多雨,一場大雨過後,大片大片的千屈菜開花了,被暴雨沖刷過的它們真的受盡委屈了,名曰千屈。但這點委屈對它也算不了什麼吧!其實,還是誤解它了,它跟“委屈”完全沒關係。

關於“千屈菜”這個奇怪的名字,在夏緯瑛所著的《植物名釋札記》中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文中寫道:疑千屈當作“茜苣”。千屈菜者,言其花爲茜色之苣菜,與白屈菜爲白色之苣菜一例。茜者,淺紅色。此植物之花淺紅色,可食如苣,故名茜苣菜,因茜與千音近,苣與屈音近,故訛爲千屈菜耳。”看來,誤會纔是它受到最大的委屈。

關於千屈菜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它常長在溪邊,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植物,請您識別,若長在你家溪邊,請別當雜草。“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纔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