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潘粵明、張一山到秦昊,爲何演技派全靠網劇才能“出圈”?

今天是電影院關門的第160天,今年這場“風波”讓電影相關從業者的失業率日漸高漲。預計今年春節檔大幹一場的賀歲片,除了《囧媽》全都按下了暫停鍵。原定今年上映的大片《黑寡婦》、《花木蘭》、《速度與激情6》、《寂靜之地2》等,全部推遲上映。據悉因疫情被緊急叫停的好萊塢票房損失超過百億。如今,說一句“好想電影院”,着實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了。

儘管院線電影遭到重創,可網絡大電影似乎並未受到影響。點開某平臺的片單,近幾年的電影排行前列的全是數一數二的好電影,而今年全被網絡大電影侵佔了席位。2014年某平臺掀起了網絡大電影的風,至今這股風愈刮愈勝。

網絡大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低成本,高回報。這對於很多想乘機撈金的人來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可這對觀衆來講,卻不是什麼好事情。

儘管我們支持文化多元,支持不同類型的電影蓬勃發展,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應該接受粗製濫造的作品。這樣的風氣不是沒有人抵制過,可從2018年開始,不少老牌面新流量前後加入,讓這股風颳得更勝了。從王晶、鄭伊健這類中國香港老演員大導演,到張藝興馨、包貝爾、潘粵明等流量和演技派,藝人們真香了,可觀衆們不敢香。

而2020年作爲一個分水嶺,會吸引更多的演員涉足這一行。影院無法復工,演員無法復工,高價片酬被限,“流量爲王”已成過去,“流量+戲骨”不再百試百靈,那演員們將何去何從?大概無非就三種:綜藝、網大,以及正在崛起的網絡短劇。

儘管網絡大電影一直都被批評爲攪和市場的發展,助長不正風氣。可網絡短劇近年彷彿爭了一口氣,大面積的嫌棄到大面積的“真香”,究竟是爲什麼?

這段時間正火的《隱祕的角落》,就是最好的答案。全員演技派、影視化合理、沒有魔改和注水、短且精,這些組合在一起難道不配與上星劇與之抗衡?

在“流量爲王”的那幾年,小鮮肉、小花們制霸大屏幕。可除了粉絲以外的觀衆看得不盡興,吐槽還得小心翼翼,而後面“流量+戲骨”的陣容開始流行起來時,觀衆們又發現戲骨們根本帶不動流量。說來說去,還是全員演技派的陣容才最香。

但仔細想來,無論是當年的潘粵明、張一山還是如今的秦昊,一開始選擇去拍網劇可能多少都帶着點無奈。畢竟沒有網劇,他們很難在傳統的影視體系下拿到同等質量的作品資源。畢竟說白了和流量想必他們扛不起流量,和大咖高國民度演員相比他們扛不動票房,這樣的好卻難的演員在圈內大把都是。可如今看看,他們完全能證明好演員出圈的另一個可行項或許就是“網劇”。

網絡大電影口碑崩盤,網絡短劇大面積崛起,院線電影如今看來的確稍顯慘淡。但相信這樣的慘淡只是暫時的,IMAX拍攝的電影完全就是爲大熒幕而生的,不能委屈了電影,不能委屈了幕後工作人員,更也不能委屈了自己。相信再等等一定會再見面!

小夥伴們有沒有想立刻在電影院看到的電影呢?快來評論區留言討論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