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曾說過,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要想愉快地度過一生,保持童心是重要的祕訣之一。縱然白髮爬滿鬢角,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這是這個世界最浪漫的情懷。只是雖然很多人都想再回童年,卻很難有人中年之後還保持一顆童心。

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位生活在南宋動盪時期的大詩人楊萬里,他歷經四代皇帝,一生主戰,得罪不少權貴,仕途坎坷,但他始終像個老小孩,用率真豁達的胸懷去包容一切,出走半生,依然童心未泯。

隆興元年(1163年)秋,楊萬里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

次年正月裏,還沒來得及赴任,楊萬里收到了家中的來信,才知父親已經病危,於是他匆匆趕回老家,希望父親能在自己的陪伴下慢慢好起來。

可惜,天不遂人願,父親這一次沒有捱過去,他於隆興二年八月永遠地離開了楊萬里。

按照古人的禮儀規矩,楊萬里需在家守喪三年。

子欲養而親不在,而自己的仕途也因此不得不停止,情感與事業雙失利,很多人可能會因此一蹶不振,但楊萬里挺過來了。

人死不能復生,生活還要繼續,對死者最大的尊重就是懷着對他的思念過好餘下的每一天。

想明白了這一點,楊萬里慢慢從父親離去的傷痛裏走了出來,平日裏陪着家人散散步,自己讀讀書、寫寫詩,生活逐漸迴歸到平靜。

一日,他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復萌,便不期然地沉浸於其中了。

於是他提筆記錄了自己窗前這羣可愛的孩子: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閒居初夏午睡起 兩首》

詩裏那羣孩子是那樣的純真可愛,追逐飄飛的柳絮也能玩得十分開心,聽到楊萬里用泉水教芭蕉的聲音,還以爲是淅淅瀝瀝的雨聲。縱然隔着千年的光陰,透過紙背,讀詩的人也不禁會心一笑。

詩寫的這般有趣,不僅僅是因爲那羣可愛的孩子,更是因爲此時的楊萬年雖然已經年近中年,經歷了悲痛與滄桑,卻依然童心未泯,能笑看世界,在平淡生活中發現美,讓自己開心起來。

楊萬里一生主戰,與當時朝廷主和的論調格格不入,再加上性格耿直,說話不計後果,因此他屢屢得罪權貴,常常被政敵打壓。

公元1176年,喪期結束後回到朝廷的第七年,楊萬里在政敵的打壓下被外派出任滁州知州。可是因爲生病,他不得不再回到老家休養。

很多人在困境中難免變得敏感,容易陷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狀態,但楊萬里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態。

雖然還惦記着朝廷的事務,但楊萬里並沒有因爲不得志而鬱鬱寡歡,從不唉聲嘆氣,他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看到盛開的花會由衷讚歎它的美麗: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這首詩看似不過描述了一幅普通的蓮花圖,但頗有童趣,總讓人覺得,楊萬里寫這首詩時荷花池邊還有一個屏住呼吸,拿着網,躍躍欲試想要捕捉蜻蜓的孩童。

不是因爲讀者太能聯想,只因楊萬里無論在哪,何時何地,他總能看到一羣天真活潑的孩童。

如1179年春,52歲的楊萬里當時在常州任上,當地有立春前一天用土牛打春的習俗。打春牛活動時的熱鬧非凡,但楊萬里卻唯獨對活動後小孩子學着大人打春牛的模樣,脫冰作戲的場景深深地吸引着: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稚子弄冰》

公元1192年,即使只是乘舟路過安仁縣(現在的江西省餘江縣),六十五歲的楊萬里偶然一瞥便發現了旁邊有兩個稚氣未脫的孩童,正以雨傘當帆來使船前進: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舟過安仁》

有人說,萬事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你心裏是什麼樣的世界,你眼中看到的便是什麼樣的世界。

楊萬里眼中的世界總是充滿童趣,純真可愛,何嘗不是因爲他內心始終如孩童一般天真呢?

《小王子》裏說,使生活如此美麗的,是我們藏起來的真誠和童心。

願我們都能和楊萬里一樣,無論趕了多少路,經歷了多少世事浮沉,依然童心未泯,相信世間所有的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