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孔子老师的课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据说,孔子是在他家门前一棵大杏树下面,开始讲学的。这是中国平民教育史的开端,所以后人就把“杏坛”比喻成教育界。

庄子曾经描述过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孔子游于缁(zī)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个情景会让今天的学生们“羡慕嫉妒恨”。不坐在拥挤的教室内,而是在树林里,眼中是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耳中是孔子的谆谆教诲和风声鸟鸣,学生们三三两两,或读书,或讨论,或坐,或卧。班主任孔子老师,端坐在杏坛之上,春风和煦,杏花飘香,书声朗朗,琴声悠扬。孔子一边鼓琴一边唱歌,氛围轻松而融洽,这是多么美妙的素质教育的课堂啊!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班级的班委会设置吧。

班主任当然是孔子了。以孔子的教育成就,按照今天的标准,他首先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春秋时期语文、政治、历史、哲学、音乐、体育等若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行政职务是“青年政治学院”的院长。鉴于他的伟大成就,周天子还应该颁给他“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伟人往往生前寂寞死后荣光。孔子活着的时候,这些名誉他一个也没有轮上。在去世之后,鲁国国君也只是装模作样地悲伤了一下子。只有学生们饱含思念与尊敬,在他墓前守孝三年。其中一个叫子贡的弟子,放弃高官的位子和赚钱的生意,在孔子的墓前守了六年。也就是说,孔子的大名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得到的。后来,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成了“至圣先师”,成了中华民族所有人的老师,这是所有老师中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颜回是个好班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级除了要有优秀的班主任外,还要有个好班长。在我们眼中,班长首先应该是个“学霸”,在成绩上能够伏众。其次班长还应该是个认真负责的人,热心班级事务,能够以身作则,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

在孔子眼中,最适合做班长兼学习委员的,绝对是颜回。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最多的人就是颜回,惟一一次批评,用的还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孔子先是假装批评,“颜回真的不是一个对我有帮助的人”,然后是真刀真枪地表扬,“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孔子宠爱颜回的种种表现,惹得子路、子贡等一帮各方面表现也很优秀的师兄弟们眼红不已。

颜回和父亲是同班同学。他的父亲颜路,先拜在孔子门下,后来觉得教学质量不错,就让儿子颜回也来做孔子的学生。所以,颜回和颜路之间的关系有点“乱”,在家里颜路是家长,在学校颜回是班长;在学校,颜回可以“勾肩搭背”;回到家,颜回得行礼下跪。

颜回家境极为贫寒,住在一个棚户区的巷子里,叫“陋巷”。他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艰苦,但颜回不在乎,自得其乐。孔子也是个苦孩子出身,也不怕贫穷,他曾经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和颜回这种身处艰苦的环境而自得其乐的精神,被后人称颂为“孔颜乐处”。

孔子看到颜回这么穷,还刻苦读书,自然就很喜欢他。而颜回也是个做班长的料,他学问渊博,道德品质特别高尚。在孔子编制的“十大优秀学生”排行榜上,颜回名列“德行科”第一名。后来人更是把他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还曾经夸奖他勤奋好学,从不迁怒于别人,更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颜回班长贫穷不堪,家庭负担特别重,又得替孔子管理班级,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特别大。据说不到三十岁头发胡子就全白了,搞得像“南极仙翁”一样。但他显然不是神仙,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孔子为此伤心大哭,有人劝慰孔子节哀顺变,别哭坏了身体。孔子说,我哭得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能为谁悲伤呢。可见,颜回不仅是好班长,还是孔子的好学生,更像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干儿子”。因为在《论语》中,孔子从来没有表扬过儿子孔鲤,反倒是两次检查儿子的作业,孔鲤还挨过两次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