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開的江蘇省委常委會會議提出,全面展開美麗江蘇建設新實踐,讓美麗江蘇成爲“強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

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修補,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路徑。作爲全國唯一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省,同時也是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最多的省份,江蘇“城市雙修”力度大、進展快,積累了很多可供複製的江蘇經驗。

南京:接續歷史文脈,構建明城牆風光帶

南京以保護建設美麗古都爲目標,實施明城牆保護、住區人居環境改善、歷史風貌區有機更新、沿江生態系統修復等一批有影響、有實效、有溫度的“城市雙修”項目。

南京城牆是我國現存城牆中保存最完整的古都城牆,也是中國現存城牆中長度最長的城牆,尤其是其中明城牆總長35.3公里,巧妙結合自然山水,依山而顯其巍峨,就水而展其秀麗,古今中外獨一無二,是中國城垣建築史上的典範之作。

南京近年將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城市功能相結合,梳理、整合城牆周邊的公共開放空間,加強城牆與歷史格局、景觀環境的相互聯繫,構建極富特色的南京明城牆風光帶。

嚴格保護管理。保護優先,不斷提升城牆整體保護管理水平,從地方立法、技術標準、規劃編制、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嚴格保護管理要求,制定《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條例》,發佈《南京城牆保護與修繕技術導則》,編制《南京城牆保護規劃》《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出臺《南京城牆保護和利用兩年行動計劃(2017-2018年) 》,積極推進南京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明確保護措施。保護城牆不僅要保護城牆本體,還要保護周邊歷史風貌。南京明確城牆周邊建設高度控制要求,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過城牆高度,遺址、遺蹟段不得超過1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100米的範圍內不超過18米。同時,結合城牆保護與展示要求,充分考慮城牆與玄武湖、紫金山、歷史城區等周邊環境的視線關係,根據各城牆段落的區位特徵,對城牆東北段、東段、南段、西段進行差異化保護。

加強保護利用。南京不斷加大城牆沿線老舊小區改造、綠化提升、管線下地、夜景亮化、水質提升力度,打造沿城牆的綠色慢行系統,爲市民和遊客提供休閒空間。

加強文旅融合發展,啓動中華門節點提升工程,建設中華門城牆博物館;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將南京第一棉紡廠等舊廠區精心設計和空間整合,變身爲門西地區體育文化產業園;將南京第二機牀廠老廠房改造成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加強城牆周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進行景觀打造和提升,提升環境景觀品質,彰顯歷史文化特色。

徐州:療治城市疤痕,重塑大地景觀

徐州圍繞受損礦山、塌陷地等修復山水生態空間,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形成“城市雙修”的“徐州模式”。

工礦廢棄地是徐州的城市傷疤。生態修復前,由於歷史上採石業的無序開採,金龍湖地區的植被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山上亂石成堆,大小宕口衆多。本着“修復生態、覆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的理念,對金龍湖地區進行山體治理和景觀提升,將一座滿目瘡痍的山體變爲一個風景優美的宕口公園。

在修復過程中,通過清理危巖、整理覆土、噴播栽植及引水進山等措施,營造豐富的植物羣落,形成循環、清潔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生態的自然恢復能力,有選擇地覆蓋部分岩石並掛網噴播,形成綠色屏障,讓有觀賞價值的山石裸露留景。保留過去開礦時壘砌的石牆等遺蹟,巧借遺址組合成新的人文景觀。最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

金龍湖宕口公園的成功建造,節約可觀的土地資源,提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吸引力,營造招商優勢,帶動項目落戶。

通過生態綠化、巖壁造景等手法,徐州先後修復龜山、九里山等42處採石宕口,生態恢復率達82.4%。目前,徐州正積極推進五山公園、拖龍山公園等山體公園建設。

蘇州:創新活化利用,讓老建築“活”起來

蘇州以“幸福美麗新天堂”爲目標,以街坊城市設計全覆蓋爲抓手,以片區整體保護示範工程爲突破,修復修補歷史河道、園林宅院、歷史建築等文化遺存,更好地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歷史建築是體現蘇州古城特色的重要人文景觀和歷史資源,是不同時期的歷史見證,也是蘇州古樸恬靜的傳統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它們由於歷史原因存在長期失修、居住密度居高不下等問題,缺乏必要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七十二家房客”的現象比比皆是,鄰里之間糾紛迭起,造成使用上矛盾重重。

爲了讓這些古建老宅“活”起來,充分發揮其價值,蘇州在保護第一、科學修繕的前提下,採用多種模式對古城內古建老宅實施保護利用工程。

潘祖蔭故居作爲蘇州首批古建老宅保護利用工程試點之一,在修繕、恢復原貌的基礎上,完善水電等配套設施,兼顧現代生活、消防等需要,將其改造成探花府花間堂酒店,使其成爲古建築實施現代適應性技術的典型範例。

建築修繕基於著名古建築專家陳從周對潘祖蔭故居的測繪圖紙和歷史照片,以修舊如舊、保留其真的原則,對潘宅進行深度還原。在施工階段,堅持使用傳統的材料、工藝、工法進行維修,最大程度地保護原有歷史信息,完整恢復其原有風貌。在符合傳統建築的結構、工藝特點要求的同時,爲滿足現代功能使用需要,在地面增設防潮層、外牆採用隔熱保溫材料,大幅度提高建築的節能效果和舒適性。

考慮到房屋產權等問題,潘祖蔭故居保護利用工程採取“整體設計、分期施工、漸進式推進”的方法進行。根據老宅原有的空間格局,植入精品酒店、文化展示、餐飲會議等功能後對外開放,贏得社會各方的好評,成爲蘇州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活化利用歷史建築的經典樣板。

揚州:治理藍綠空間,建設現代公園城市

揚州對藍綠空間進行整體修復,同步構築路網、水網、綠網體系,集中連片開展“城市雙修”,全面系統地修復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公園城市”。

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清水活水”城市建設、“十里蜀岡”生態修復以及公園體系建設等爲抓手,揚州近年全面、系統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和生態品質提升。

目前,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已完成萬福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廖家溝-夾江—芒稻河13公里綠道、太平河5公里綠道、廖家溝中央公園、“三河六岸”先導區景觀風光帶、南水北調源頭公園等項目建設。

“清水活水”城市建設,完成七里河、槐泗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和青年河、文峯河等53條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市區黑臭水體。

“十里蜀岡”生態修復,全面治理水、土、氣污染,過去人人避而遠之的垃圾填埋場,脫胎換骨變身生態大公園。

而最能代表揚州生態修復理念和成績的,是城市公園體系的建設。針對城市綠地系統佈局不合理、空間不連續等問題,揚州強化綜合公園打造,完善帶狀公園廊道建設,均衡布點社區公園。

2017年以來,揚州市區新建(提升)並對外開放的免費公園133個,其中綜合公園9個、社區公園71個、老城區口袋公園53個。按照“公園+”發展理念,圍繞公園建設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揚州的公園建設,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他們認爲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公園必定是天天要用的、滿足家庭需求的、體育設施完善的。因此,體育健身功能是揚州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

原本動議建設高品質度假村的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經討論決定在嚴格保護遺址和生態的前提下,在森林溼地中嵌入式建設一座有標準化環島健身跑道、自行車道以及各類球類場館、運動器具、兒童遊樂場和各種配套設施的體育休閒公園,同時新開多個入口以方便進入,免費向揚州市民和外地遊客開放。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建成後,經常舉辦健身賽事,成爲市民日常健身打卡的“網紅”景點,被評爲“全國羣衆體育先進單位”。

在老城區,揚州充分利用街巷空間、危房拆除空間、各類閒置空間,合理佈置社區公園,在較小的空間內建成50多個“口袋公園”,爲周邊居民提供綠色生態的休憩場所。天下口袋公園曾是缺少養護、堆滿雜物的街頭綠地,育英巷口袋公園曾是破舊閒置廠房,國貿公園曾是基本廢棄的網球場……這些一般不超過1000平米的城市“邊角料”搖身一變,成爲改善生態環境、滿足居民休閒健身需求的袖珍魅力公園。

南通:系統整治濠河,打造都市翡翠項鍊

南通以完善生態系統、提升功能系統、強化特色系統爲主線,形成具有濱江沿海城市特色的“城市雙修”鮮明路徑。

爲提升城市品質環境,彰顯城市風貌特色,南通以片區綜合提升引導規劃爲指引,結合濠河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協調各專業、各部門,統籌部署,對濠河環境進行綜合整治。

建設“衢通路暢、水清綠秀,建設人文、休閒、宜居濠河景區”,打造“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品牌,打造“南通曆史文化的最美窗口、市民休閒生活的最佳去處、城市精細管理的最好樣板”,南通全面提升濠河風景區水環境,深入挖掘濠河文化內涵,全方位提升濠河景區形象。整治包括八個方面,即“步道成環、活水暢流、水景通透、綠意盎然、街景靚麗、路網通暢、街區更新、文旅相融”。

2018年已完成濠河片區全水域河道清淤和疏浚貫通工程,去年完成綠化景觀、遊步道以及部分市政道路管網提升工程和街景整治工程,今年將基本整體完成整治提升工程。

鎮江:重整城市山水,盡顯“抱山枕水”美景

鎮江市“城市雙修”作爲打造現代山水花園城市的重要抓手,把握城市建設“內涵式提升”的階段新要求,恢復山水格局,實現水綠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

鎮江北臨長江,金山焦山北固山連江而立,南有南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運河穿城而過,煙柳畫橋,雲樹堤沙,人家參差十萬,風景美不勝收。這樣的山水孕育的人民,對空間品質、景觀環境有着更高的品味和追求。然而在城市建設快速擴張的年代,鎮江一度面臨着“靠山不見山、臨水難親水”的尷尬局面。

鎮江以“城市雙修”試點爲契機,實施山體保護整治行動、“一湖九河”水環境整治行動,“顯山露水、透綠現藍”,凸顯“抱山枕水”的山水城市空間格局和城市意象,讓百姓在城市享受山水之樂。

山體保護整治行動。規劃引領,鎮江編制《鎮江市主城區山體保護利用綱要》《鎮江市主城區山體規劃設計導則》,確定對主城區大小26座山體實施分級分區保護和利用,明確山體本體界限和保護界限及山體景點和城市觀景點。實施山體整治和修復工程,建設開放式山體公園和南山、京江等綠道,使得鎮江主城區八成城市道路沿線都可領略山林美景,城市山林觸手可及。

水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推進金山湖、古運河、運糧河等“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控源截污、環境整治、清淤疏浚、引流活水、修復生態、提升景觀,重現水清岸綠、魚蝦洄游場景。北部濱水區建設工程,搬遷220家生產企業,建設北湖、金山湖景區和十里濱江風光帶,使主城沿江的景觀界面全部敞開,還長江岸線於民,重現“滿眼風光北固樓”的大江風貌。

總結一下,江蘇“城市雙修”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借鑑:

1.問題導向,分類實施。緊緊圍繞提升空間品質、彰顯城市特色要求,針對城市體檢所發現的歷史文化、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分類實施“城市雙修”。

2.民生優先,普惠百姓。優先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建共享,增加城市公共產品供給,推動城市社區轉型發展。

3.設計引領、協同推進。圍繞“城市雙修”目標任務,編制專項規劃,明確“城市雙修”行動計劃和具體項目庫。根據項目類型,制定不同項目片區城市設計實施方案。以“城市雙修”實施項目爲抓手,以城市設計爲引領,以城建平臺爲支撐,加強市、區兩級部門協同,共同推進“城市雙修”。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遵循自然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規律,依據城市實際和發展需要,確定“城市雙修”工作重點,精確發力,精心設計,精細管理,以實際項目爲抓手,打造示範,彰顯特色。

5.完善制度,長效推進。完善配套政策、法規規章、技術標準,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和實施工作的規範性,整合資源、資金、項目,長效推進“城市雙修”。

把握城鄉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加強系統謀劃,讓人民羣衆享有更多的生態空間、生活便利,讓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風貌、氣質和精神,這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城市“雙修”,江蘇在路上。

(感謝南京、蘇州、揚州、南通、徐州、鎮江相關部門提供資料)

(作者朱東風,系江蘇省住建廳設計處處長,研究員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曹國華,系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潘之瀟,系省城規院高級城市規劃師;蘇紅,系省住建廳設計處主任科員)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